1. 简单百科
  2. 种德宫

种德宫

种德宫位于厦门鼓浪屿西部,始建于明朝,是岛上现存的两座祭祀保生大帝的庙宇之一。历史上曾多次迁移和重建,现在已成为鼓浪屿的一个地标性建筑。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鼓浪屿原本是一片荒凉之地,宋末元初时期,来自嵩屿等地的李姓渔民在此建立家园,形成最初的居民点。明代永乐年间,由于瘟疫爆发,李姓居民迁离此地。随后,黄姓居民迁入,开始农业生产,并更名为内厝沃。到了明成化年间,黄姓家族大规模迁至鼓浪屿。

祭祀文化

受周边地区信仰“保生大帝”的影响,鼓浪屿居民也逐渐崇拜这位医神。他们前往同安白礁慈济宫迎请大道公神像,并在岛上建立了种德宫,供居民祭拜。

文献考证

通过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可以确定种德宫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其中,一份墓志铭显示,黄一鹄于明隆庆二年至天启元年间生活于此,并于天启二年葬于种德宫附近。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种德宫的建立可能与一位渔民发现漂浮的大道公神像有关。

迁移与重建

种德宫在明朝后期一度废弃,但在之后的时间里,当地居民再次集资重建了这座庙宇。新址位于鼓浪屿西北部,靠近湾仔尾山。民国时期,种德宫董事会购买了一间商铺用于筹集资金,支持祭祀活动。

规模与布局

种德宫是一座三门二进的殿宇式建筑,总面积约为600平方米。宫内设有护厝,周围环绕着古榕树,环境清幽。正门上方刻有“保生大帝”字样,悬挂“种德宫”木匾。宫内装饰有石狮、壁画和雕刻,展现了传统闽南建筑风格。

社会活动

种德宫的传统庆祝活动包括元宵节的乞龟仪式、二月十四日的拜千佛、三月十五日前的谒祖活动以及九月十四日的拜千佛。这些活动反映了民间信仰和地方文化的传承。

地位与影响

许多居民以此命名自己的住址,如大宫前、大宫后等,这表明种德宫在当地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参考资料

厦门市种德宫.个人图书馆.2024-09-17

建造种德宫的缘起.建造种德宫的缘起.2024-09-17

【原】种德宫:鼓浪屿上的古医神庙.个人图书馆.202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