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发展观
传统发展观是一种非理性的发展观,主要体现在对发展的内涵认识和发展问题的基本观念上的非理性倾向。这种观点常常导致为了经济发展而过度开采资源,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传统发展模式认为只需扩大经济规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如企业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这种发展观催生了所谓的“外部性”现象。
发展观特点
传统发展观的特点包括追求高速度、推崇非均衡发展、注重眼前利益以及物本高于人本。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性地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进而等同于经济增长,最终归结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思维方式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简单地将GDP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了其他重要指标,如人文、资源和环境等方面。
代价
传统发展观的代价在于,人们错误地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重视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观点简单地将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忽视了人文、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此外,传统经济观认为经济生产主要是由人通过改造自然来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而没有考虑到自然界的有限性和人类对其的依赖性。这种观点导致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可持续发展意义
传统发展观被认为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因为它建立在牛顿力学基础上的自然观,认为人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种发展观导致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相比之下,科学发展观提倡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科学发展观不仅考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数量,还注重人口、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
参考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历史嬗变.人民网.2024-11-21
传统发展观的内容.百度文库.2024-11-21
简述可持续发展观和传统发展观的区别。.简述可持续发展观和传统发展观的区别。.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