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悖论(Socratic paradox),源于“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来自于自指句,是一个著名悖论,该悖论的内容与自己相驳。

悖论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我都不知道。”这句话也被称作“学习的悖论”,指的是学习本身所引发的矛盾。苏格拉底认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任何人既不可能学习他知道的东西,也不可能学习他不知道的东西。他不能学习知道的东西,因为他已经知道了这个东西,不需要学习。同样,他也不能学习不知道的东西,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

悖论的定义

说谎者悖论中,一个撒谎者说的是全部撒谎者,一句话说的是这句话本身,一个勋章上表达的是关于全部勋章的论断。所有这些句子谈论的都是关于句子本身的事,都出现了自相关。它们是不是因为自相关才引起了麻烦?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避免自相关,是不是就能够消除矛盾了?

不幸的是,这样做不行。古希腊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知道就是能够避免自相关也不足以消除矛盾,他们以当时最著名的两个哲学家的名字设计了一段对话,构成了柏拉图—苏格拉底悖论。

柏拉图:苏格拉底下面要说的话是真的。

苏格拉底:柏拉图说的是假话。

这段对话可以简化成两个句子:

“句子A:句子B是真的。”

“句子B:句子A是假的。”

柏拉图—苏格拉底悖论,实际上是说谎者悖论的翻版,不信你试试看,不管你让哪一句话是真的,另一句都会与之矛盾。在两句话中,每一句谈的都不是它本身,都不出现自相关。但是只要把它们放到一起,仍然出现了说谎者悖论。让我们一起来分析:

假若句子A是真的,那么句子B必然是真的;但是,如果句子B是真的,句子A就必须是假的。

假若句子A是假的,那么句子B必然是假的;但如果句子B是假的,句子A就必须是真的。

这样一来,只要这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就会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真实性,让我们没法说出它们谁真谁假、谁假谁真!

死循环

苏格拉底悖论还可以通过以下死循环的例子来说明:

下面的句子是错误的。

上面的句子是正确的。

如果下面的句子是错误的,那么上面的句子也是错误的。那么下面的句子就是正确的,那么上面的句子就是正确的……就这样陷入了死循环。另外一个典型的范例是:

这句话是假话。

如果“这句话”是假话,则这句话是真的,则“这句话”真的是假的,则这句话又是假的;则这句话又是真的……这样又陷入了死循环。

苏格拉底悖论分析

要判断下面的句子是错误的,那么就先要有下面的句子,才能有这个判断句。下面的句子为“上面的句子是错误的”,上面的句子还没出现,下面的句子就对上面的句子进行了判断。这种自指的逻辑结构导致了悖论的产生。

苏格拉底

有“西方孔子”之称的雅典人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前399)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曾经与普洛特哥拉斯、哥吉斯等著名诡辩家相对。他建立“定义”以对付诡辩派混淆的修辞,从而勘落了百家的杂说。但是他的道德观念不为希腊人所容,竟在七十岁的时候被当作诡辩杂说的代表。在普洛特哥拉斯被驱逐、书被焚十二年以后,苏格拉底也被处以死刑,但是他的学说得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继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