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叶井栏边草,凤尾蕨科,凤尾蕨组,植株强壮,高1-1.5米。根状茎短,直立,粗健,顶生三叉羽片的基部下延。主脉下面强度隆起,禾秆色,有时棕禾秆色;侧脉两面均明显,通直,平行,单一或分叉。叶干后薄革质,暗绿色,无毛;叶轴禾秆色,上面有狭沟。生密林下岩石旁。
形态特征
植株强壮,高1-1.5米。根状茎短,直立,粗健,木质,粗2-3厘米,先端被黑揭色鳞片。叶簇生,二型;柄长60-90厘米(不育叶的柄较短),基部粗4-6毫米,坚硬,深禾秆色,有时红棕色,有光泽,无毛,表面平滑或微粗糙;不育叶片长25-30厘米,宽约20厘米,一回羽状,羽片3-4(6)对,斜向上,近对生,下部的相距4-5厘米,基部一对有短柄并分叉,其余的无柄,单一,披针形至长圆披针形,长15-28厘米,中部宽2-5厘米,先端尖或急狭成尾尖,基部阔楔形,叶缘有软骨质的边,下部全缘,中部以上有锐锯齿;能育叶长40-50厘米,宽约35厘米,一回羽状,羽片5-6对,对生,斜向上,下部2-3对羽片通常分叉,相距5-6厘米,有短柄(长约4-8毫米),上部的无柄,羽片狭线形,长达30厘米,宽1-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除先端的不育叶缘有锐锯齿外,其余全缘,顶生三叉羽片的基部下延。主脉下面强度隆起,禾秆色,有时棕禾秆色;侧脉两面均明显,通直,平行,几平展(在不育羽片上的稍斜向上),单一或分叉。叶干后薄革质,暗绿色,无毛;叶轴禾秆色,上面有狭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800-1500米的密林下岩石旁。
分布范围
产于福建省、广东省(信宜市、乐昌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津)、贵州省、云南省(允景洪、马关、屏边苗族自治县、勐海县、芒市)、四川省(峨眉山市)。
繁殖方法
播种在叶背条线形孢子囊尚未成熟时,用塑料袋将其 个叶片套好,待到叶片孢子成熟散落后剪下套袋叶片.收集孢子以备播种。播种可播在小苔上,困其保温性能好,置于半阴处.可加速孢子发芽;当小苗高1~2厘米时.收其切块分裁于小盆内 亦可播于腐叶土上,先把腐叶土过筛后置于锅内蒸炒消毒. 再装入盛有少量碎砖粒或木炭屑作排水层的浅盆中.把盆放人池中浸水,待干燥的腐叶土湿润后.将盆端出,把孢子均匀撒播于土表,因孢子颗粒细小不要覆土.盆口用玻璃或塑料薄膜盖严实.把浅盆艘在避光阴湿她.保持20~23℃ 的温度,经常揭开覆盖物喷雾保湿,约经30 天后,孢子即可萌发长出叶状原始体,待其布满盆面后,将其切割成小块带土移栽于小盆中。
栽培技术
移栽
5月份结合对老植株换盆时进行,将株丛带根切分为数株,每株带叶3~5片,分别上盆栽植,成为2株或2株以上新的植株。
换盆
风尾蕨常年翠绿,宜用紫砂晦盆或釉晦盆,色泽用深紫、浅红、淡黄为佳,盆形以较浅的圆盆、六角盆为多 盆土要求肥沃疏松、排水通气性好而富吉腐殖质,笔者常用腐叶土、泥炭土或田园土、糠灰或细河砂等量配制成培养土。上盆和换盆通常结合分株繁殖和孢子繁殖时进行。一般每隔2—3年换一次盆。
养护
养护管理风尾蕨喜湿润、凉爽的环境,耐阴性强. 室外栽培应遮阳50%~60%或置于树荫下为佳生长期应勤浇水并多往叶面喷水,宜经常保持土壤和植株湿润,切忌盆土长时间过湿或盆内积水 每月浇施l~2次稀薄液肥。冬季在5℃ 以上方可安全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