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女娲茶,陕西省平利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平利县产茶历史悠久,主产区在南岳云雾茶镣绕的太行山,茶叶富含元素,并保持自然纯真的品质。平利女娲茶外形匀齐,色泽翠绿,汤色清亮,香气高长,滋味醇厚,耐冲泡,叶底匀整嫩绿明亮。

2010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平利女娲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

平利女娲茶外形匀齐,色泽翠绿,汤色清亮,香气高长,滋味醇厚,耐冲泡,叶底匀整嫩绿明亮,各级别典型特征特性如下表。

内在品质

内含物丰富,富含硒、,其中硒含量达到0.52—3.52ppm,女娲茶含硒量是全国比较高的茶叶。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

平利县为山地地貌,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三级梯形之势。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着水稻土、潮土、淤土、紫色土、褐土、黄棕土、棕土七种类型。土壤pH值4.5—6.8之间,土壤孔隙度50—55%。肥力中等,平均有机质含量1.5%,全氮70毫克/千克,速效磷30毫克/千克,速效钾120毫克/千克。

水文情况

平利县境内属长江流域,汉江支流。河网密度为1.2千米/平方千米,水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有霸河、吉河、岚河黄洋河等4条汉江一级支流,有水库6座。河流长共计245.09千米,流域面积共计2577平方千米,境内总径流量20亿立方米,总畜水量600万立方米。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1克/升的碳酸氢盐淡水,pH值5.7—8.5,是理想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适合平利女娲茶生长。

气候情况

平利县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西北部有秦岭主脊天然屏障,阻挡减弱冬季北方冷气团入侵势力,东南依大巴山脉,有利于夏季偏南湿热气流的伸进,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温和气候,年平均气温13.9℃,≥0℃积温5032.8℃,≥10℃的积温4142℃,无霜期250天;平均日照市17361.6小时,日照率45%,总辐射量2.3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958.5毫米。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境内无大型工矿企业,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具有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自然条件优势和产业基础。

历史渊源

女娲,上古传说中的华人圣母,平利县女娲文化有大量可资鉴考的文献和史料。平利与女娲传说有关的人文地理现象,最早见晋代成书的《华阳国志》,汉唐至五代十国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记载。《路史》称“女娲治于中皇之山”亦即此太行山

平利是中国古老的茶叶产地,早在唐代,先民们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种茶,明、清时已成为闻名遐迩的茶叶产区。传说清乾隆年间,布政司有个叫李良田的员外郎,是平利县女娲山三里垭人,其母贤良有嘉,感动乾隆,恩赐“母仪一方”的御匾,李母为报谢皇恩,托官差将自己亲手采制的“毛尖”茶敬奉乾隆。遍饮全国名茶名水的乾隆品尝后赞不绝口,称之为茶中上品,此后,平利岁岁贡茶,女娲茶声名鹊起,被冠以“贡茶”而驰名于世。

改革开放后,平利茶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龙头企业级次分明,基本形成了公司+加工厂+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制定并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陕西省《女娲有机茶标准综合体》。

生产情况

2010年,平利县有机茶基地达15万亩,年产量2700吨,产值2.7亿元;建成5家年加工茶叶50吨以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加工企业。

产品荣誉

2010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平利女娲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平利女娲茶生产地位于陕西东南部,东经109°00′—109°33′,北纬31°37′—32°39′。平均海拔300—2717.2米,东至长安镇张店村,南至八仙镇鸦河村,西至大贵镇百家湾村,北至兴隆镇蒙溪街村。涉及11个乡镇50个村。

质量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女娲有机茶标准综合体》(DB61/369—2005)相关要求。选择光照充足、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力较好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周围无污染,特别是水源无工矿污染。采取施足底肥和双行定植栽培技术保证耕层在50厘米以上,田间无砾石等杂物、无积水。

(2)品种选择:选用一年生龙井43号和福鼎大白茶两个国家级良种作为主导品种。

(3)生产过程管理:平利女娲茶生产过程严格执行《女娲有机茶标准综合体》(DB61/369—2005)相关要求。

① 鲜叶分级标准

② 制作工艺流程

女娲银峰茶制作工艺流程:杀青→做形→提毫→烘足干。

女娲南岳云雾茶制作工艺流程:杀青→做形→辉锅→烘足干。

女娲毛尖制作工艺流程:杀青→揉捻→提毫→烘足干。

(4)生产记录要求:平利女娲茶的生产全过程、要建立田间生产记录档案,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47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