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赵平安

赵平安

赵平安,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中山大学博士学位。1995-199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2009年调入清华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古文字和出土文献(甲骨、金文、战国文字、秦汉简帛),兼及先秦秦汉语言、历史和文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曾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2002)、王懿荣甲骨学研究奖二等奖(2009)等。

人物经历

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1997-200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和简帛研究中心研究员。2000年6月-2001年6月在伦敦大学香港大学作访问教授,期间应邀到剑桥大学讲学。2003年5月起,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9年调入清华大学,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和出土文献研究。出版专著《隶变研究》(1993、2008)、《〈说文〉小篆研究》(1999)、Chinese Characters then and now(合作, Edition Voldemeer Zurich,2004),《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2009、2019)、《金文释读与文明探索》(2011)、《秦西汉印章研究》(2012)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论著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2002)等。

社会任职

兼任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秦文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

2021年2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成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的通知,赵平安入选委员会委员。

个人作品

专著:

1、《隶变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初版,2008年再版。

2、《〈说文〉小篆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

4、《金文释读与文明探索》,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11年。

5、《秦西汉印章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6、《文字·文献·古史:赵平安自选集》,中西书局,2017年。

7、《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续集》,商务印书馆,2018年。

8、《隶变研究》(韩文版),BP PRESS,2019年。

9、《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19年。

编著、合著:

1、《新文化古代汉语》(合作),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2、Chinese Characters then and now(合作),Springer,2004年。

3、《中国语言学百年丛论》(合作),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年。

4、《中国古代文明与学术史》,主编之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

5、《字源》(上、中、下),副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年。

6、《新编古代汉语教程》(合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7、《古代简保护与整理研究》,主编之一,中西书局,2013年。

8、《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玖)》(合作),中西书局,2010-2019年。

主要成就

开设课程

汉字学、汉字发展史、出土文献研究、古代汉语、训学等。

主要论文

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主要论文:

1、《两周金文中的后置定语》,《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2期。

2、《汉字声化论稿》,《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3、《金文“(石鼎)(鼎它)”解——兼及它的异构》,《中山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4、《论铭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型——“某作某器”句式的启示》,《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4期。

5、《秦汉简帛通假字的文字学研究》,《河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6、《释》,《考古》,1992年第10期。

7、《铭文中值得注意的几种用词现象》,《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2期。

8、《金文考释五篇》,《语言研究》,1994年第1期。

9、《试论铭文中“主语+之+谓语+器名”的句式》,《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2期。

10、《试论秦国历史上的三次“书同文”》,《河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11、《释参及相关诸字》,《语言研究》,1995年第1期。

12、《“允”“(血丂)”形义考》,《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2期。

13、《金文考释两篇》,《语言研究》1996年第2期。

14、《夬的形义和它在楚简中的用法——兼释其它古文字数据中的夬字》,《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1997年。

15、《释包山楚简中的“ ”和“ ”》,《考古》,1998年第5期。

16、《金文考释四篇》,《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17、《汉简中有关印章的资料》,《简帛研究》第3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18、《秦西汉误释未释官印考》,《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

19、《对狮子山楚王陵所出印章封泥的再认识》,《文物》1999年第1期。

20、《两种汉代瓦当文字的释读问题》,《考古》1999年第12期。

21、《汉字形体结构围绕字音字义的表现而进行的改造》,《中国文字研究》第1辑,1999年。

22、《汉印复姓的考辨与统计》,《文史》第48辑,1999年。

23、《释甲骨文中的“ ”和“ ”》,《文物》,2000年第8期。

24、《甲骨文中的“ ”与战国文字“ ”为一字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2000年。

25、《续释甲骨文的“乇”、“ ”、“ ”》,《华学》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

26、《秦西汉官印论要》,《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3期。

27、《汉印文字释丛》,《考古与文物》增刊第4辑;《古文字研究》(二),2001年。

28、《释古文字资料中的“ ”及相关诸字——从郭店楚简谈起》,《中国文字研究》第2辑,2001年。

29、《释郭店简〈成之闻之〉中的“ ”字》,《简帛研究二〇〇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0、《从楚简“娩”的释读谈到甲骨文的“娩”——附论古文字中的“冥”》,《简帛研究二〇〇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1、《从失字的释读谈到商代的佚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32、《上古汉语中的语气词“只”新论》,海峡两岸汉语史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01年5月。

33、《“穷达以时”第九号简考论——兼及先秦两汉文献中比干故事的衍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2期。

34、《释“”及相关诸字——论两周时代的职官》,《古文字研究》第24辑,中华书局2002年。

35、《甲骨文“”即“曷”字说——兼说的族源》,《揖芬集——张政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国际中国学研究》第5辑,韩国中国学会2002年。

36、《释“ ”及相关诸字》,《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7、《“”字两系说——兼释甲骨文中所谓“途”和齐金文中所谓“造”》,《中国文字》新27期, 2001年。

38、《新出〈史律〉与〈史篇〉的性质》,吉林大学中国语文学2002高级论坛;《中国语言文字学论坛》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华学》第8辑,2006年。

39、《郭店楚简与商周古文字考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1期。

40、《礼记“草工”解——论战国秦汉时代主管漆器制造的总管之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

41、《楚竹书〈容成氏〉的篇名及其性质》,《华学》第6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42、《战国文字中的“宛“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以与县有关的资料为中心》,《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

43、《战国文字中的盐字及相关问题研究》,《考古》2004年第8期。

44、《隶变对汉字的影响——以实例阐析汉字重要转变期之现象》,《汉字古今谈》Edition Voldemeer Zurich,2004年。

45、《商周金属称量货币的自名名称及其嬗变》,《中国文字研究》第4辑,2003年;《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

46、《谈一种铸有齐文字的楚国金币》,《考古学研究》第6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

47、《〈容成氏〉所载“炮格之刑”考》,《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48、《子中的名称和邿国的姓氏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1期。

49、《“大布黄千”的读法及其蕴义——学术史中的一例个案研究》,《华夏考古》,2006年第4期。

50、《释曾侯乙墓竹简中的“ ”和“ ”——兼及昆、黾的形体来源》,《简帛》第1辑,2006年。

51、《从字的释读谈到族的来源》,《中国文字学报》第1辑, 2006年。

52、《上博简〈三德〉“毋贫”解读》,《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3辑,巴蜀书社2007年。

53、《上博藏楚竹书〈竞建内之〉第9至10号简考辩》,《出土文献研究》第8辑,上海古籍出版2007年。

54、《唐子仲濒儿盘“ ”字考索》,《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2期。

55、《从语源学的角度看东周时期鼎的一类别名》,“学艺兼修·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56、《释“夃”及相关诸字》,《中国文字学报》第2辑,2008年。

57、《对上古汉语语气词“只”的新认识》,《简帛》第3辑, 2008年。

58、《〈保训〉的性质和结构》,《光明日报》2009年4月13日。

59、《关于〈保训〉“中”的几点意见》,《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

60、《“君子不重伤”正解》,《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

61、《汉字——我们的精神家园》,《光明日报》,2010年3月11日第10版。

62、《释“ ”及相关诸字》,《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3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63、《释孛及相关诸字》,《文字学论丛》第5辑,线装书局,2010年。

64、《试释〈楚居〉中的一组地名》,《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65、《〈楚居〉的性质、作者及写作年代》,《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66、《郭店简〈语丛二〉第三简研究》,《简帛》第6辑,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11年。

67、《释战国文字中的“乳”字》,《中国文字学报》第4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

68、《〈楚居〉“为郢”考》,《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4期。

69、《〈芮良夫〉初读》,《文物》,2012年第8期。

70、《“文王受命惟中身”新解》,《古文字研究》第29辑,2012年。

71、《“京”、“亭”考辨》,《复旦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72、《国际汉学中的出土文献研究》,《光明日报》,2013年11月6日第11版。

73、《宋公作叔子鼎与滥国》,《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3期。

74、《〈说文〉未收篆文考》,《出土文献》第4辑,中西书局,2013年。

75、《〈厚父〉的性质及其蕴含的夏朝历史文化》,《文物》2014年第12期。

76、《战国文字“噬”的来源及其结构分析》,《古文字研究》第三十辑,中华书局,2014年。

77、《释花东卜辞的(疒辛)和稽》,《古文字论坛》,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

78、《释上博简〈成王为城之行〉中的“ ”字》,《简帛》第九辑,2014年。

79、《睡虎地秦简〈日书〉“渡”新解》,《出土文献》第五辑,中西书局,2014年。

80、《释清华简〈命训〉中的“耕”字》,《深圳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81、《“地真”“女真”与“真人”》,《管子学刊》,2015年第2期。

82、《“盈”字何以从“夃”》,《出土文献》第六辑,中西书局,2015年

83、《释睡虎地秦简中一种古文写法的“乳”字》,《汉语言文字研究》第一辑,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15年

84、《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文字初探》(第一作者),《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选释》,中西书局,2015年。

85、《盘及其“君”考》、《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3期。

86、《秦穆公放归子仪考》,《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五辑,台湾研究院史语所,2016年。

87、《清华简第六辑文字补释六则》,《出土文献》第九辑,中西书局,2016年。

88、《两条新材料与一个老故事——“炮烙之刑”考》,《出土文献与秦楚文化》第10号,日本出土资料与汉字文化研究会,2017年。

89、《成鱄及其与赵简子的问对——清华简\u003c赵简子\u003e初探》(第一作者),《文物》2017年第3期。

90、《清华简第七辑字词补释(五则)》,《出土文献》第十辑,中西书局,2017年。

91、《“箴”字补释》,《青铜器与金文》第一辑,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17年。

92、《试说“迩”的一种异体及其来源》,《安徽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93、《〈竹书纪年〉“粤滑”考》,《古文字研究》第32辑,2018年。

94、《重读清华简〈厚父〉笔记》,谷中信一编《中国出土资料的多角度研究》,日本汲古书院,2018年。

95、《也谈〈睡虎地秦简〉“夜草为灰”》,《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期。

96、《“曼”的形、音、义》,《出土文献》第13辑,2018年。

97、《论清华简的文献学价值》,《东洋古典研究》第74辑,韩国东洋古典学会,2019年。

98、《补“”——兼说相关诸字》,《汉字汉语研究》,2019年第1期。

99、《从“”字的释读谈到甲骨文的“巴方”》,《文献》,2019年第5期。

100、《古文字中的“𤎭”及其用法》,台湾《中国文字》,2019年夏之卷。

研究课题

1、河北省社科项目“汉唐间石刻篆文的整理和《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小篆形体研究”(1994-1995)

2、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秦西汉印章研究”(1995-1997年)

3、中国社科院重点项目“郭店楚简与先秦学术”(1999-2003,参与)

4、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出版项目“字源”(2000-2005,副主编)

5、教育部重点项目“楚简文字资料长编”(2001-2003,参与)

6、香港特别行政区“楚文字诂林”(2001-2004,参与主持)

7、英国“敦煌医学文书的整理和研究”(2000-2002,参与)

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古代简牍保护与整理研究”(2009-2012)

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出简帛与古文字疑难字考证”(2010-2014)

10、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秦西汉印章封泥文字编”(2014-2016)

1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先秦两汉讹字综合整理与研究”(2015-2020)

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清华大学藏甲骨的综合整理与研究”(2016-2021)

学术论文

赵平安.试释战国玺印封泥中的“祈父”[J].文物,2021,(08):58-61.

赵平安.字形体结构的意蕴及其影响[J].汉字汉语研究,2021,(02):6-10+124.

赵平安.伴着汉字起舞——谈谈文字守正与书法创新[J].中国书法,2021,(05):44-45.

赵平安.清华简《四告》的文本形态及其意义[J].文物,2020,(09):72-76+97.

赵平安.论东周金文当为“库”字异体——兼谈几件兵器的国别问题[J].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20,(01):180-187+300.

赵平安.《成人》篇“市”字的释读及其相关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5(01):38-42.

赵平安,王挺斌.战国文字研究的一座里程碑——评《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J].中国文字研究,2019,(02):294-297.

赵平安.从“咠”字的释读谈到甲骨文的“巴方”[J].文献,2019,(05):62-75.

赵平安.补“屚”——兼说相关诸字[J].汉字汉语研究,2019,(01):3-6+125.

赵平安.也谈睡虎地秦简“夜草为灰”[J].中原文化研究,2018,6(06):64-68.

赵平安.试说“迩”的一种异体及其来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05):87-90.

赵平安,石小力.成鱄及其与赵简子的问对——清华简《赵简子》初探[J].文物,2017,(03):85-89+97+1.

赵平安.(女)盘及其“君”考[J].中国史研究,2016,(03):41-48.

赵平安.“地真”“女真”与“真人”[J].管子学刊,2015,(02):104-105.

赵平安.释清华简《命训》中的“耕”字[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2(03):34-37.

赵平安.《厚父》的性质及其蕴含的夏代历史文化[J].文物,2014,(12):81-84+88.

赵平安.再论所谓倒山形的字及其用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02):52-53.

赵平安.说“盾”[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4(01):8-10+171.

赵平安,王子杨.甲骨学研究的丰硕成果——《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评述[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04):135-139+152.

赵平安.“京”、“亭”考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04):87-92+169.

赵平安,罗小华.长沙五一广场出土J1③:285号木牍解读[J].齐鲁学刊,2013,(04):38-40.

赵平安.战国文字的来源考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01):60-63.

赵平安.《楚居》“为郢”考[J].中国史研究,2012,(04):5-10.

赵平安.《芮良夫》初读[J].文物,2012,(08):77-80.

赵平安.谈谈出土文献整理过程中有关文字释读的几个问题——以清华简的整理为例[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02):44-47.

赵平安.清华简《楚居》妣隹、妣考[J].中国文化研究,2012,(01):130-134.

赵平安.试说《楚居》“羊”[J].文物,2012,(01):75-76.

赵平安.“三楚先”何以不包括季连[J].邯郸学院学报,2013,23(S1):62-65.

赵平安.“三楚先”何以不包括季连[J].邯郸学院学报,2011,21(04):7-10.

赵平安.说“役”[J].语言研究,2011,31(03):12-14.

赵平安.《楚居》的性质、作者及写作年代[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04):29-33.

赵平安.试释《楚居》中的一组地名[J].中国史研究,2011,(01):73-78.

赵平安.关于《保训》“中”的几点意见[J].中国史研究,2009,(03):19-24.

赵平安.从语源学的角度看东周时期鼎的一类别名[J].考古,2008,(12):66-70+2.

赵平安.商周时期金属称量货币的自名名称及其嬗变[J].华夏考古,2008,(02):137-140.

赵平安.“达”字“针”义的文字学解释——从一个实例看古文字字形对于词义训诂研究的特殊重要性[J].语言研究,2008,(02):62-65.

赵平安.谈一种铸有齐文字的楚国金币[J].考古学研究,2006,(00):442-445.

赵平安.论燕国文字中的所谓“都”当为“(袁阝)”(县)字[J].语言研究,2006,(04):77-79.

赵平安.“大布黄千”的读法及其蕴义——学术史中的一例个案研究[J].华夏考古,2006,(04):67-69+73.

赵平安.释楚国金币中的字[J].语言研究,2004,(04):35-37.

赵平安.战国文字中的盐字及相关问题研究[J].考古,2004,(08):54-59.

赵平安.释甲骨文中的和[J].文物,2000,(08):61-63.

赵平安.“足下”与“马足下”──尹湾汉简词语札记之一[J].语文建设,1998,(12):32-33.

赵平安.释包山楚简中的和[J].考古,1998,(05):80-81.

赵平安.“允”“”形义考[J].古汉语研究,1996,(02):12-13+20.

获得荣誉

1、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4)

2、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2002)

3、王懿荣甲骨学研究奖二等奖(2009)

4、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2013)

5、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3)

6、第六届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3)

7、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13,合作)

8、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4)

9、第七届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5,合作)

10、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研究奖一等奖(2018,合作)

11、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研究奖三等奖(2018)

12、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9)

社会活动

2010年6月2日上午,在北京语言大学教一楼601教室,来自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古文字学家赵平安教授,为人文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名为“近年来甲骨文释读的新突破”的精彩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本学期“汉语言文字学专题系列讲座”的第十场讲座。2007级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同学和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同学是这场讲座的主要听众。讲座由人文学院汉字研究所罗卫东教授主持。

参考资料

教育部等八部门成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_教育家_澎湃新闻-The Paper.澎湃.2021-02-24

清华大学赵平安教授为人文学院师生做学术讲座-北京语言大学新闻网.北京语言大学新闻网.2021-12-27

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 (豆瓣).豆瓣.2021-12-27

赵平安_isScholarID_a0039156077_清华大学_万方分析学者知识脉络.万方.202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