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爪(学名:Onychodactylus zhangyapingi)是一种分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地区的两栖纲,隶属于小鲵科爪鲵属。

形态特征

吉林爪鲵身段修长,皮肤光滑,背部通常呈现黑、黄相间的大理石花纹,细长的头部带有圆角的口鼻部,两只大而突出的眼睛,四肢粗壮,具有黑色的角质爪手指和脚趾,长长的尾巴,尾部的肋骨上存在众多尾椎骨,没有肺。

它与其他小鲵科动物的根本区别是指(趾)端具有黑色的角质爪,也没有其他小鲵科动物所具有的呼吸器官――肺,这在两栖动物中是不多见的。

成鲵体型细长。雄性全长13 8.3~164.0 mm,雌鲵全长130.1~179.4 mm,雄、雌鲵尾长分别为头体长的 136.6%和110.9%左右。头较扁平,吻端钝圆,无唇褶; 前颌大而圆, 犁骨齿较平直, 内外枝几等长, 左右彼此相遇,每侧有齿13~19枚。躯干圆柱状; 尾长明显大于头体长,前段呈圆柱形,向后逐渐侧扁,无尾鳍褶或后1/3~1/5背鳍褶弱,尾末端钝圆或钝尖。体背面皮肤光滑,眼后角至颈褶有一浅纵沟; 肋沟11~13条 (Poyarkov et al.,2012) ,14~15条(侯文礼等,1964) ; 头腹面光滑,颈褶清晰。后肢长大于前肢长,且后肢粗壮,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末端相遇或相距 2~3条肋沟之间距; 掌、突不显,掌、跖部无黑色角质层; 前足4个指,后足5个趾,内侧指、趾较短,末端均具黑爪。体尾背面浅紫黄色、紫褐色或淡榄橄褐色,有均匀的大理石或网状黑褐色斑,头部背面底色较浅,有黑褐色点斑状; 腹面污白色。雄性在繁殖期间后肢甚宽大,跖腹面及第五趾扩展成皮膜状,跖底面有黑刺; 肛部隆起显著,肛孔呈 “Y”形。卵呈淡黄色,椭圆形,短径3.5 mm左右,长径5.0 mm左右。幼体全长25~30 mm时,具3对很短的外鳃,无平衡枝; 四肢外侧肤褶明显; 指、趾末端已具黑爪。

生活习性

吉林爪鲵分布在海拔在330米~560米的长白山区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的潮湿、阴凉的小山间溪流区域内。其生活于湿润、凉爽的山区溪流,水温一般6℃-14℃。栖息地都有一层厚厚的鹅卵石河床及苔藓植物覆盖的岩石,便于其藏身与栖息,同域分布的物种有东北小鲵东北林蛙东方铃蟾蟾蜍两栖纲。吉林爪鲵主要吞食蛞蝓蜗牛鞘翅目直翅目等有害昆虫。

吉林爪鲵对环境要求非常苛刻,要求水质必须是山泉水。“亚成体的吉林爪鲵有鳃,长大后就慢慢退化掉了,变成用皮肤呼吸,所以对水质的要求很高,有污染就存活不了。”爪鲵的生活环境的特殊性,要求栖息地必须是深山流动的溪流中,因此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这种特定环境的栖息地的保护尤其重要”。

生长繁殖

吉林爪鲵是卵生,它的卵的样子和产卵的地方有些特别。5月初到6月初为繁殖季节,它将卵产在阴湿岩壁附近的流溪中,卵是透明的纺锤形的像胶囊一样的,卵的一端像手柄一样固定在水草、枯枝上或悬挂在被水淹没的岩石上,“卵胶囊”长18毫米~40毫米,径粗6毫米~10毫米,每一“卵胶囊”内有卵6粒~12粒。卵略呈椭圆形,淡黄色,卵径约为3.5毫米×5毫米。幼体于第三年完成变态

分布范围

分布于吉林省南部鸭绿江流域的临江市集安市,是一种古老罕见的物种。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1988年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将爪鲵列为濒危级保护物种。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保护措施

首先要保护生境,包括其生存环境,甚至整个生态环境。这包括保护其栖息的溪流,避免水污染,尤其是上游污染,杜绝化工废料、农药、生活垃圾等的排放;保护溪流附近的森林,禁止非法砍伐。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