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背金鸠(学名:Chalcophaps indica),亦称亚洲绿背金鸠、灰顶绿背金鸠。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安汶岛。
形态特征
绿背金鸠雄鸟前额和宽阔的眉纹白色。头顶至后颈蓝灰色。头侧、颈侧、上、颏、喉和胸紫棕褐色。上背、肩、两翅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翠绿色而具青铜色光泽;下背和腰黑色,其上各有一灰白色横带。尾上覆羽暗蓝灰色,羽端黑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外侧尾羽蓝灰白色,具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翅上飞羽和初级覆羽暗褐色。下体紫棕褐色,向后变淡,下腹微沾灰色,尾下覆羽蓝灰色。
雌鸟前额蓝白色,无白色眉纹;头顶至后颈黑褐色;头侧和颏淡棕色,颈侧和肩间部暗褐色,尾羽暗褐色,外侧尾羽具棕栗色次端斑,其余似雄鸟。
幼鸟下体暗棕色,具黑色横斑,背主要为暗紫褐色。其余似成鸟。
虹膜暗褐色,眼睑铅灰色。嘴珊瑚红色、脚和趾紫红色,爪角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12-130g,♀95-114g,体长♂ 225-246mm,♀232-240mm;嘴峰♂16-19mm,♀15-17mm,翅♂135-143mm,♀128-133mm,尾♂79-99mm,♀84-92mm;跗♂22-26mm,♀23-24mm。(注:雄性—♂;雌性—♀)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孟加拉国、不丹、汶莱、柬埔寨、中国、圣诞岛、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新喀里多尼亚、诺福克岛、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东帝汶、瓦努阿图、越南。偶见:波多黎各。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中,尤其喜欢阔叶林。也出现于次生林、灌木林和竹林。
生活习性
绿背金鸠通常单独出现、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它们相当地栖,经常在地面上寻找掉落的果实,并且除了栖息时,很少在树上停留。它们食用多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通常是温顺且容易接近的。它们很少见,通常成对或成小群觅食。如果某个区域资源丰富,小群体会维持一个领地。它们的飞行快速而直接,具有鸽子通常的规律拍打和偶尔的翅膀急促挥动。在它们偏爱的密集森林间低飞,但受到干扰时,它们经常选择走开而不是飞行。它们在森林中飞行时特别擅长编织。飞行时,它们会展露出浅褐色的下翼和栗色的飞羽。它们的叫声是一种低沉柔和的呻吟式鸽鸣,由大约六到七个鸽鸣组成,从安静开始逐渐升高。它们还会发出一种鼻音“嘘-嘘-嘘”。雄性在求偶时会进行点头舞蹈。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3-5月。成对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灌木树上或灌丛与竹丛上,距地高多在1.5-4米左右。巢主要由枯树枝、小藤条构成。巢呈盘状,中间稍凹。每窝产卵通常2枚,卵的颜色为淡乳黄色或皮黄色,形状为椭圆形,大小为23-29×19-2毫米。
亚种分化
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