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球孢子菌(学名:Coccidioides immitis)又称粗球霉菌,是一种生长在土壤中的致病真菌,可造成人类感染,分布于美国西南部、墨西哥北部以及西半球一些其他的地区。

病原体存在于碱性、沙质土壤中,沙尘爆后常会大发生,对于时常需翻动土壤者易罹患此病,如建筑工人、农夫、考古学家。

临床意义

粗球孢子菌可引起人和动物的原发性皮肤感染,并引起肺、脑膜、脾、骨骼、皮肤、肌肉等病症。

临床表现

为急性良性无症状的或自限性疾病的呼吸器官原发性感染;偶尔播散,可在皮肤,皮下组织,淋巴结,骨骼,肝脏,肾脏,脑膜,大脑或其他组织形成局灶性病变

本病是美国西南部的地方性流行病,包括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山谷,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地区,得克萨斯州帕索西部,并向墨西哥北部地区延伸。在中美洲阿根廷部分地区有流行灶区。易感者通过吸入含真菌孢子的尘埃获得感染。由于旅游和临床表现出现较晚,有时要到流行区外才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

当粗球孢子菌孢子被吸入后,在37℃便转变成大的组织侵袭性小球(直径约30~100μm).随着小球增大破裂,每个小球释放出无数的小内孢子,可形成新的小球体。病理学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反应,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完整的真菌小球体周围通常被淋巴细胞包围,伴有浆细胞,上皮样细胞及巨细胞浸润,但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小球体的破裂处常见,受感染肺可见空洞或钱币样肉芽肿病变.

临床特点

a发病以青壮年和野外工作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b病因为粗球孢子菌感染所致

c原发性皮损多在接种感染1周~3周发生下样损害,以后形成结节,沿淋巴管分布,似孢子丝菌病,有淋巴管炎淋巴结肿大,多数可自愈

d继发性皮损好发于鼻、颊和头皮等处,表现为多发性无痛性结节,中央部破溃,间或呈疣状增生

e粘膜及全身各脏器均可受累,但一般不累及肌肉及消化道、肺,重者可致死

f分原发性山谷热病和继发性球孢子菌病等

g真菌镜检可见圆形厚壁孢子称球体,其中可充满内孢子,真菌培养为双相菌

h球孢子菌素皮肤试验阳性,血清学试验阳性

i血象白细胞数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加,嗜酸性细胞数明显增多,血沉持续加快

诊断

本病诊断除典型临床表现外,主要根据:

1、皮肤丘孢子菌素试验 一般感染后2-6周即呈阳性,尤其是有皮损时更易阳性;

2、真菌检查 痰及皮损处找到球孢子菌当可确诊,然阴性还不能排除本病;

3、病理活检

4、血清学检查 包括沉淀反应及补体结合试验等

治疗

原发性

原发性肺部感染不医治亦可自愈。原发性皮肤感染,可以切除或冰冻、激光治疗。

继发性

肺空洞或慢性肉芽肿可以手术切除,或应用氟康唑酮康唑、两性霉素B等。

弥散性

未经药物治疗的弥散性山谷热病常是致命的,如患有脑膜炎则预后尤其如此。在确诊后的1个月中,感染病人的死亡率超过70%,还不能确定治疗能否改变这一状况。

高补体结合滴度表示已发生播散,则需要治疗。轻、中度非脑膜肺外受累,应当用康唑≥400mg/d或伊曲康唑400mg/d治疗,严重病例最好用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根据感染程度连续用药,直至总用药量达到1~3g。与伴有组织胞浆菌病一样,

对重症、播散型患者,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病情可用转移因子(TF)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