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音乐是指自人类起源以来的早期音乐,最早可追溯到约八千年前。音乐伴随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演变而发展,最初出现在原始社会。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历史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一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逐渐转变为用于娱乐的乐器。河南舞阳贾湖村等地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
历史沿革
上古音乐的历史悠久,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吕氏春秋》:“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通过不断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了解到音乐的起源远早于文字记载的时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虎纹大石磐证实了中国乐器的历史超过三千年。随后,西安半坡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六千七百年前的陶埙。七十年代,余姚市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又发现了七千多年前的骨哨和陶埙。近年来,河南舞阳贾湖村的考古发掘将音乐的历史推前至八千至九千年前。这些发现包括至少十六支骨笛,经过碳十四测定,这些骨笛的历史超过了八千年。这些骨笛是由鹤类尺骨制成,大多数带有七个音孔,且在某些音孔旁留有钻孔前的等分标记,显示当时的人们已经对音高的准确性有一定的要求,并对音高与管长的关系有所了解。这些发现表明,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就已经拥有了稳定的音阶形态,超出了传统的五声音阶。此外,新石器时期的乐器还包括骨哨、埙、陶钟、磬、鼓等,这些乐器广泛分布在中华大地的不同时间和地点,反映了它们在原始时期的重要性。其中,钟、磬、鼓在后代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而埙和哨以及类似骨笛的筹乐器至今仍在民间使用。埙是一种独特的乐器,由泥土烧制而成,形状类似于鸡蛋,顶部有一个吹孔,身体部位有几个指孔。埙是除了骨笛以外,已知的原始时代乐器中唯一能发出多个乐音的乐器,其音孔的数量和位置反映了中国音阶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小三度音程的重要角色。原始时期的音乐和舞蹈紧密相连,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现象。在中国,这种结合被称为“乐舞”,并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被正式命名为“乐”。原始时期的乐舞并非社会分工的对象,而是整个部落的社会活动。直到大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后,乐舞才作为一种社会分工从社会中独立出来。夏代的国君启和桀均使用过大规模的乐舞,显示出乐舞已成为一种专业化的艺术形式。原始乐舞与原始巫术、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对乐舞及其相关乐器持有一定的神秘观念。国家建立后,统治者会强化音乐的神秘性,将其作为统治手段的一部分。一些音乐神话故事,如《九辩》《九歌》的传说,反映了这种社会背景。夏代的活动区域,即贾湖骨笛的出土地点,与中国音乐的高水平发展相一致。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音乐简史 ppt课件.豆丁网.2024-11-02
第一章音乐的起源和上古时期的音乐.百度文库.2024-11-02
音乐的起源和上古时期的音乐.道客巴巴.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