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公镇
巴公镇,位于泽州县北部,南接晋城城区,北连高平河西镇,东邻北义城镇,西接大阳镇。太焦铁路、207国道、晋长二级路纵贯南北。因春秋时期因晋文公西伐巴蜀迁巴子于此而得名。下辖44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总面积112.16平方公里,素有太行山第一镇之称。先后荣获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全国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园林城镇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1949年,属晋城县第二区。1984年9月,公社改镇。1985年4月,属地级晋城市郊区。1996年8月,改属泽州县。2001年1月,与陈沟乡合并为巴公镇。截至2020年6月,巴公镇下辖3个社区和36个行政村。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巴公镇常住人口为56257人。
2016年,巴公镇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8年,巴公镇有工业企业88个,其中规模以上1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8个。2019年10月,巴公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历史沿革
1949年,属晋城县第二区。
1953年,分属巴公、来村、渠头、东四义、北部村、北堆6个乡。
1958年,属巴公红旗公社。
1984年9月,公社改镇,改辖32个村民委员会。
1985年4月,属地级晋城市郊区。
1996年8月,改属泽州县。
2001年1月,与陈沟乡合并为巴公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巴公镇地处泽州县北部,东与高都镇相接、北义城镇相连,南与城区北石店镇交界,西与大阳镇、东沟镇接壤,北与高平市河西镇毗连,区域面积112.16平方千米。
水文
巴公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主要河道有巴公南河、巴公北河等8条,河流总长度36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巴公北河,从西至东流经境内来村、尧头、东寺庄、巴公一等村,长9.4千米。
自然资源
巴公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炭、铁、石灰岩等。
行政区划
巴公一村,巴公二村,巴公三村,巴公四村,南山村,官庄村,东寺庄村,西寺庄村,东四义村,西四义村,古洞院村,兴王庄村,北堆村,靳圪塔村,闫坟村,冯窑村,来村,李村,靳庄村,尧头村,三家店村,柳坡掌村,东村,西郜村,北郜村,双王庄村,南庄村,渠头村,东板桥村,西板桥村,北板桥村,坡头村,陈沟村,桥岭村,柏杨坪村,李裕庄村,山耳东村,甘润村,庄头村,郭庄村,西头村,东头村,南连氏村,二仙掌村、庄头44个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巴公镇下辖3个社区和36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巴公二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巴公镇辖区总人口6197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651人,城镇化率18.8%,另有流动人口6000人。总人口中,男性31196人,占50.3%;女性30783人,占49.7%;人口均为汉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8.4‰,人口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长率2.7‰。
2017年,巴公镇常住人口50960人。
截至2018年末,巴公镇户籍人口61132人。
根据泽州县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巴公镇常住人口为56257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巴公镇农民人均纯收入8962元。
第一产业
巴公镇有农业耕地面积62412亩,人均1.0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20733万元,比上年增长26%。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5.2%。粮食作物以小麦、玉蜀黍属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28575吨,人均460.1千克,其中小麦13724吨,玉米3474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蔬菜等。
巴公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67348头,年末存栏59998头;羊饲养量7514只,年末存栏15165只;牛饲养量174头,年末存栏459头;兔饲养量67120只,年末存栏33560只;家禽饲养量104695羽,年末存笼222320羽。2011年,生产肉类6991吨;畜牧业总产值1.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4%。
截至2011年末,巴公镇有森林面积25000亩,林地面积22000亩,其中防护林19930亩,经济林252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35.6万株,林木覆盖率13.4%,活立木蓄积量3000立方米。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3000亩,产量2560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梨、山楂等,其中苹果1000吨,山楂1510吨。2011年,大型农业机械258台(辆)。
第二产业
2011年,巴公镇工业总产值达到83.2亿元,比上年增长19%;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71%;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职工900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8.7亿元,比上年增长25%。
2018年,巴公镇有工业企业88个,其中规模以上14个。
第三产业
2011年末,巴公镇有商业网点1020个,职工3609人。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亿元,比上年增长2.3%;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900万元,比上年增长3.4%。
2018年,巴公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8个。
该镇持大改革促大开放,走出了一条“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服务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四化互动的科学发展之路。规划建设的省级巴公化工工业园区,吸纳了晋城煤化工公司、天泽集团、山西兰花煤炭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福盛钢铁公司等20家“国字”号和民营、混合所有制骨干企业,形成了资源开发、冶炼铸造、炼钢轧材、建筑建材、轻工化工等多元化工业格局。农业方面,巴公镇抓典型培树,抓品牌建设,抓龙头企业,建设了4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打响了传统产业"大葱"品牌。
以巴公一村大葱深加工和"另一面"食品公司为龙头,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
巴公镇区修建了农贸城、商业街、商贸中心、家美乐超市以及农民培训中心等。
巴公镇是泽州县人口最多,自然条件、经济基础较好的一个乡镇。改革开放以来,巴公镇经济、社会发展迅猛。2006年,全镇生产总值43.2亿元,财政收入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96元。
交通
巴公镇境内有铁路太焦铁路过境,设北板桥1个站。5501国道环城高速公路、207国道过境。县乡级公路6条,总长95千米。2011年末,镇区开通公交汽车线路3条。
社会
发展规划
巴公镇是泽州县新农村建设"一镇一乡百村"示范的龙头镇,制定了"抓园区经济建设,促进新产业发展;抓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抓房地产开发,带动新村镇建设;抓民间资本激活,创新投入机制;抓文明创建,树立社会新风"的五大战略重点。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在镇区的8个村中开展"五统一"工作,即"统一规划、统一供暖、统一供气、统一排污、统一建设"。
未来几年,巴公镇将坚定“区镇一体、工业主导、三化统筹、宜业宜居”的发展思路,按照“北部工业区、中部商业居住区、南部龙王山休闲旅游区”的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北部新型工业区,就是要成为未来巴公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支撑;中部商业居住区,就是要以巴原新城项目为突破口,在特色城镇化上下功夫,让更多的人进的来、住得下、发展好;南部休闲旅游区,就是要依据龙王山森林公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鼓励和引导各类资金参与投资建设,把龙王山建成“晋城市市区后花园”。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巴公镇有幼儿园10所,在园幼儿1059人,专任教师35人;小学30所,在校生3404人,专任教师28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2876人,专任教师14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2680人,专任教师198人。
科技事业
2011年末,巴公镇有各类科技人才220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2000人,经营管理人才2000人,技能人才6000人,农村实用人才2000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巴公镇有各类文化艺术表演团体3个;电影院3座,座位3620个,年放映58场次,观众达58000人次;文化站1个;公共图书室1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525人。
2011年末,巴公镇10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5%。
2011年末,巴公镇有中央、省、市、县等电视台42个电视频道在本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1.2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巴公镇有卫生院2所;病床8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3张。专业卫生人员132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47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2人、执业(助理)医师0.1人、注册护士0.76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27万人次,住院手术370台次,出院病人3000人次。
2011年,巴公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8000人,参合率99.2%。
社会保障
2011年,巴公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1户,人数26人,支出6.7万元,比上年增长5%,月人均215元,比上年增长41%;城市医疗救助101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6人次,共支出15.2万元,比上年增长1.4%;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16人次,支出5.5万元,比上年增长0.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63户,人数1523人,支出147.7万元,比上年增长27%;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7人,支出6.8万元,比上年增长6%;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9人,支出6.1万元,比上年增长3%;农村医疗救助3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5人次,共支出6.6万元,比上年增长6%;农村临时救济423人次,支出7.5万元,比上年增长12%。
2011年,巴公镇自然灾害受灾人口5025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4793亩,倒塌房屋100间,直接经济损失1350万元,救灾支出26.9万元,比上年增长114.8%;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6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26.06万元,比上年增长12.1%。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巴公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40千米,投递点44个,乡村通邮率100%;征订报纸5.2万份、期刊2.4万册。固定电话用户11421户,移动电话用户23200户。
2011年末,巴公镇镇区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排水管道15千米,污水治理工程3项,污水处理厂1座,日污水处理能力3万吨。
供电
2011年末,巴公镇镇区有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所)2座,主变压器15台。综合电压合格率98.2%,供电可靠率99.9%。
文化
历史文化
巴公镇因春秋时期晋襄公西伐巴蜀,迁巴子于此,而得名。
获得荣誉
巴公镇先后荣获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全国文明镇、国家园林城镇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2007年1月11日,巴公镇入选第六批“全国环境优美镇”命名单位名单。
2016年,巴公镇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参考资料
泽州县人口普查最新数据公布.腾讯.2021-08-21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地名介绍.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地名介绍.2021-06-11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09-22
国家园林城市46个城市名单公示 赤壁市榜上有名.咸宁网.2021-09-22
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名录.生态环境部.2025-04-24
第三批城镇化试点地区公布(名单).凤凰网.202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