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启红,男,中南大学“升华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05年)、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理事、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热力学及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理事、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热力学及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期刊编委、国际期刊《Journal of the IEST》编委。2007年 中南大学“升华学者”特聘教授,

人物经历

学术兼职

第九届国际建筑模拟会议 (Building Simulation 2005, Canada) 国际学术委员会 委员

第十届国际建筑模拟会议 (Building Simulation 2007, China) 国际学术委员会 委员

第五届国际暖通空调会议 (ISHVAC 2007, China) 国际学术委员会 委员

第四届国际居民建筑能源与环境研讨会 (IWEERB 2007, China) 国际学术委员会 委员

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 (SDBE 2007,China) 国际学术委员会 委员

中国室内空气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 (IAQ 2007, China) 组织委员会 副主席

第五届居民建筑能源与环境国际会议 (EERB2008, China) 组织委员会 委员

第三届人工环境与公共健康国际会议 (BEPH2008, China) 组织委员会 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期刊《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编审委员会 委员

国际期刊《Journal of the IEST》 编审委员会 委员

学术服务与任职

国际学术会议Building Simulation 2005(加拿大

Building Simulation 2007

Building Simulation 2009(英国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能量 and Environment in Residential Buildings (IWEERB)200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ISHVAC) 2007、ISHVAC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SDBE) 2007等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7年在中南大学负责组织与举办了“室内空气质量”(IAQ2007)国际学术研讨会。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编审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the IEST》编审委员会委员。

主讲课程

《传热学》(本科生)。

《建筑通风》(本科生)。

《热环境模拟与控制》(硕士生)。

《传热学专论》(博士生)。

研究方向

建筑室内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颗粒物来源解析与控制。

颗粒物化学组分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颗粒物在人体呼吸系统传输与沉积模拟计算流体动力学与传热学(CFD)。

建筑节能。

主要贡献

科研经历

2005-2007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0408019)——“室内空气环境的非线性实时仿真与控制”

2006-2008年(主持)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优选资助课题(编号104006)——“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改善技术”

2006-2010年(主持)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0545)——“室内空气质量与污染控制”

2006-2008年(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NCET-05-0688)——“室内颗粒物传输行为与控制”

2006-2009年(主持)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编号06JJ1001)——“低温等离子体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与机理”

2007-2007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编号50710305022)——“中国室内空气质量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发表论文

邓启红. 室内颗粒物的健康危害与研究对策. 2008年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特邀报告)

邓启红. 颗粒物在人体呼吸系统传输与沉积数值模拟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2008)

QH Deng.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convection in 史克威尔 cavities due to discrete source-sink pai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质量 Transfer 51 (2008) 小行星59495957

QH Deng, JJ Chang. Natural convection in a rectangular enclosure with sinusoidal 温度 distributions on both sidewalls.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A: Applications 54 (2008) 451-468

QH Deng, J Zhou, C Mei, YM Shen. Fluid, heat and contaminant transport structures of laminar double diffusive mixed convection in a two-dimensional ventilated enclos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质量 Transfer 47 (2004) 5257-5269

QH Deng, G Zhang. Indoor air environment: more structures to see?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39 (2004): 1417-1425

QH Deng, GF Tang. Numerical visualization of mass and heat transport for conjugate natural convection/ heat conduction by streamline and heatl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质量 Transfer 45 (2002) 2373-2385

QH Deng, GF Tang. Numerical visualization of mass and heat transport for mixed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by streamline and heatl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45 (2002) 2387-2396

QH Deng, GF Tang, Y Li. A combined 温度 scale for analyzing natural convection in rectangular enclosures with discrete wall heat sour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质量 Transfer 45 (2002) 3437-3446

QH Deng, GF Tang, Y Li, MY Ha. Interaction between discrete heat sources in horizontal natural convection enclos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45 (2002) 5117-5132

QH Deng, GF Tang. Special treatment of 压强 correction based on continuity conservation in a pressure-based algorithm.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B: Fundamentals 42 (2002) 73-92

获奖记录

2005年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5年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5年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优选资助课题;

2005年 中南大学陈新民奖励基金会优秀教师奖;

2006年 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

2006年 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参考资料

邓启红 教授-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02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