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山龟(Heosemys spinosa),又称太阳龟、锯缘东方龟、多刺龟、东方多棘龟,隶属于地龟科东方龟属,是一种观赏龟。原产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

刺山龟体型不大,成年龟为20cm左右。头中等大小,吻尖,眼睛中等大明亮有神,眼后有橙色斑纹。背甲近圆形,边缘有刺齿状缘盾,中央有一明显的脊棱。背甲橘红色,随着年龄的增长颜色呈棕黑色,背甲的边缘刺盾也变得短或无刺。腹甲淡黄色,缀满放射状条纹。四肢黑褐色,有鳞,趾间有少量蹼,前肢五爪,后肢四爪。刺山龟主要栖息于被洪水淹没的森林、丘陵溪流和低地沼泽。

由于过度采集以及栖息地退化等原因,该物种数量在过去三代中疑似减少了 50-80%。2018年3月13日,刺山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物种(EN),同时还被列入CITES 附录 II。

形态特征

刺山龟体型不大,成年龟为20cm左右。头中等大小,吻尖,眼睛中等大明亮有神,眼后有橙色斑纹。背甲圆形,边缘有刺齿状缘盾,背甲有一中棱贯穿前后。背甲橘红色,随着年龄的增长颜色呈棕黑色,背甲的边缘刺盾也变得短或无刺。腹甲淡黄色,每一盾片上都有棕色放射状条纹,放射中心在盾片的外后方,呈浅褐色斑块状。四肢黑褐色,伴有红色斑点,有鳞,趾间有少量蹼,前肢五爪,后肢四爪。

刺山龟雌龟腹部平坦,泄殖孔距腹甲后部边缘较近。雄龟腹甲凹陷,泄殖孔距腹甲后部边缘较远。

分布范围

该物种分布于文莱、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岛)、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半岛、沙巴州、沙拉越)、缅甸、 菲律宾新加坡泰国

栖息环境

该物种栖息于被洪水淹没的森林、丘陵溪流和低地沼泽。

生活习性

觅食

杂食但较偏食,喜食瓜果蔬菜,植物茎叶、白菜、猪肝、鱼和虾等。

节律

喜暖怕寒,适宜温度为25~30°C,20°C以下活动减少,长期在15°C以下的低温中有生命危险。刺山龟是半水栖龟类,但不善游泳。

生长繁殖

繁殖期常在12月至次年2月,能产3次卵,每次1~2枚。受精卵孵化期100~110天。

人工饲养

刺山龟是很受欢迎的龟类,但由于都捕自野外,所以,引入后要注意驱除龟身上的寄生昆虫。之后,放在小水泥池或大木箱中饲

养。环境湿度要大、温度最好保持在25~28°C。投喂食物以瓜果、菜叶为主,辅以蚯蚓等各种小虫。

保护

种群现状

泰国文莱、缅甸、新加坡菲律宾,刺山龟的种群规模较小且相对孤立。而马来西亚加里曼丹岛的数据不详。印度尼西亚保护区内的刺山龟种群相对安全。由于刺山龟采集时死亡率很高,为了保护刺山龟,印尼规定每次捕捞限制为尺寸<20cm,数量<=250只。截至2018年3月13日,该物种数量在过去三代中疑似减少了 50-80%。

威胁因素

刺斑龟受到自给消费、消费贸易的密集采集、宠物贸易以及农业造成的低地雨林栖息地广泛退化和丧失等因素的影响。 

保护等级

2018年3月13日,刺山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物种(EN A2cd)。此外,该物种还被列入CITES 附录 II。

保护措施

泰国于199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用于保护刺山龟免受剥削和贸易。这些自然保护区包括Hala-Bala W.S. Narathiwat;Khao Pra-Bang Khram W.S.,甲米;Khao Luang N.P.,那空是贪玛叻府;Ton Ngachang W.S.,宋卡府等。

用途

刺山龟主要被用于宠物观赏和宠物贸易。

参考资料

刺山龟.COL网.2023-10-30

刺山龟.IUCN红色目录网.2023-10-30

Heosemys spinosa.Animal Diversity Web.2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