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闪蝶(学名:Morpho menelaus):又名蓝摩尔福蝶,是蝶科闪蝶属中最大的一个物种,是一种热带凤蝶总科,共有15个亚种。科名来自希腊词“μορφώ”,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蒂的称号,意味着美丽、美观。蓝色的翅膀十分绚丽,长约15厘米。成年雌蝶的翅膀上表面呈蓝色,下表面的颜色和纹理与枯叶十分相似,呈现斑驳的棕色,灰色,黑色或红色。幼虫的毛会引起人类皮肤的不适。
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包括巴西,哥达加斯加和委内瑞拉。它是巴西的国蝶。其硕大的翅膀使它们能够快速地在天空翱翔。日夜活动,飞翔敏捷。
南美的蓝闪蝶,其翅膀具有极其复杂的微观结构,能够通过改变阳光的反射角度来变幻色彩,日本Teijin纤维公司根据其原理制成了名为“Morphotex”的衣料,制成的服装也可以在不同角度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形态特征
蓝闪蝶翼展13-17厘米,翅上的绚丽金属光泽。闪蝶属 的翅能闪光要从蝴蝶翅的结构说起。人们用手捉蝴蝶时,手上会粘一些“粉末”,这些“粉末”其实就是各种形状的鳞片。闪蝶的鳞片在结构上则更为复杂,其细微结构是由多层立体的栅栏构成,类似于百叶窗,只是其结构远比百叶窗复杂。当光线照射到翅上时,会产生折射、反射和绕射等物理现象。于是闪蝶翅上的复杂结构在光学作用下产生了彩虹般的绚丽色彩。当一群闪蝶在雨林中飞舞时,便闪耀出蓝色、绿色、紫色的金属光泽,“蓝色幻影”便产生了。
栖息环境
蓝闪蝶在新热带界的热带雨林出没,如亚马孙河原始森林,也适应如南美干燥的落叶林和次生林林地。飞行迅速。雄蝶有领域性,翅膀反射出的金属光泽是向其它雄蝶表示其领域范围。栖息于在森林里,但有时也会冒险地进入阳光明媚的空地以获得温暖。需要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热带雨林,有70-88%的湿度水平,平均温度为40摄氏度。生活在树冠层,但常常冒险进入森林的地面,这样做是为了找到喜欢喝果汁的烂水果。
生活习性
蓝闪蝶也称为“蓝摩尔凤蝶总科”,其特别之处就在于它们会利用自己的色彩优势来保护自己。当有捕食者接近时,它们就会快速振动自己的翅膀,产生闪光现象来恐吓对方。这种热带蝴蝶并不是以花蜜为食,相反它们更喜欢吃成熟热带水果的汁液,比如芒果、荔枝等。并非所有的闪蝶属都具金属般的蓝色光泽,而有的只限于雄蝶。
日间活动,飞翔敏捷,和其他鳞翅目昆虫一样,也是完全变态。生 活史包括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期。它们的卵呈半球形,幼虫具有明显的彩色“毛丛”,且通常有一个尾叉,类似眼蝶的幼虫。幼虫一般群集生活,取食各种攀缘植物,特别是豆科,若遇到危险,会从体内的腺体发出刺激性气味,驱走捕食者。蛹的头部和翅上有各种突起,属于带蛹。宿主多为堇菜科、忍冬科、杨柳科、桑科、榆科、麻类、大戟科、茜草科等植物。成虫不好访花,常以吸食坠落的腐果,粪便等汁液为食。
为了生存,蓝闪蝶不得不通过一些变化,翅膀底部的颜色和树叶相同,为了伪装在休息的时候会折翅,翅膀底面和树叶环境一致。即便如此,它们还是经常改变其生活方式以保护自己。它们学会了以不寻常的方式飞翔,使它们的翅膀,蓝色的一面在一段时间内只显示一次,并很快。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如巴西、哥达加斯加、委内瑞拉等地都有分布。
生命周期
闪蝶属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即一生会经过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
卵
闪蝶卵一般为半球形,表面有蜡质壳,防止水分蒸发,一端有细孔,是精子进入的通路。成虫会将卵产于其宿主植物或嫩芽上,即闪蝶幼虫会进食的植物,为幼虫准备好合适的生长地点。
幼虫
闪蝶幼虫为毛虫,孵化出后要吃掉大量植物叶子,随 着幼虫生长,一般要经过4至6次蜕皮,幼虫每次脱皮为一龄,并把旧外壳吃掉。
蛹
闪蝶幼虫完全成长后便会停止进食,到处爬行着寻找一个适合的结蛹地方。闪蝶科的蝴蝶的蛹是头下尾上的悬吊着,称为悬蛹;它们会把身体拉长量度周围的空间是否足够破蛹羽化时顺利展开翅膀。当找到结蛹的地方时,闪蝶属会在该处吐丝,将身体末端固定在丝上,闪蝶幼虫会在叶子背面隐蔽的地方结蛹,然后逐渐变硬,成为前蛹。约一天后,前蛹脱去幼虫外皮,露出蝶蛹。蛹内幼虫的器具会逐渐分解,然后重新组成闪蝶的身体。
成虫
闪蝶的成虫性成熟后,在蛹中沿着头和胸破壳钻出。刚羽化的蝴蝶翅膀皱褶、腹部膨胀,这时的蝴蝶无法躲避天敌,翅膀展开后,闪蝶就可以飞翔了,闪蝶的前后翅不同步扇动,成虫以腐烂果实的汁液为食物。
亚种分化
保护级别
未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未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保护动物。
未列入《野生动植物种贸易欧盟监管法规》(EU regulation on trading with 物种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注:蓝闪蝶图册网址
参考资料
【神奇生物在哪里】“颜霸”驾到,通通闪开!.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