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最早在1959年成立于北京,前身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遗传研究室与动物研究所遗传组合并组建的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2001年,遗传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1980年建立)整合成立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即遗传发育所);2002年整合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市农业现代化研究所(1978年建立),并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农业资源研究中心;2003年研究所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包括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成建制分离成立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历史沿革

建立前身

• 原遗传所机构沿革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简称遗传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9月25日,其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7月的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地址在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北蜂窝,借用前燕西农业职业学校校址作为实验室,乐天宇为馆长。

1952年9月,实验馆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遗传栽培研究室,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953年2月,遗传栽培研究室由北蜂窝迁入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前身),与该所建立合作关系,人员分散到该所的部分研究室。

1955年12月,因中国科学院进行机构调整,遗传栽培研究室中的栽培部分调整到前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1956年5月“遗传栽培研究室”更名为“遗传研究室”,仍归植物研究所领导,由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祖德明兼任遗传研究室主任。1958年3月搬进中关村,借用力学所大楼的一部分为实验室和办公室,并在附近创设了一个有40余亩耕地的临时性农场。

1958年10月,经院党组批准,由祖德明、梁正兰、谷峰秀和陈英组成遗传研究室领导小组,为组建遗传研究所准备了条件。1958年12月,遗传研究室领导小组向中科院裴丽生秘书长并院党组提交了遗传研究室扩建为遗传研究所的报告。1959年6月17日,第7次院常务会议通过并报请国家科委批准。1959年9月25日,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分别正式行文,组建成立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新成立的遗传研究所全所研究人员41名,技术人员60名。在原来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和遗传育种研究基础上增加了动物、微生物遗传研究内容。设置了五个实验室:一室主要研究植物有性过程的遗传变异规律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二室主要研究生活条件对植物性状形成和发育的作用;三室主要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及诱变规律;四室主要研究无性过程的遗传变异规律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五室主要研究电离辐射的遗传效应及其机制与防护。

• 原发育所机构沿革

20世纪70年代末,由中国著名实验胚胎学家、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童第周教授倡导,在中国科学院支持、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于1980年3月在北京正式成立。

1978年秋,童第周教授和合作者美国坦普尔大学(The Temple University)牛满江教授联名向中国科学院和中央书面建议,希望能在北京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他们建议从中国国外取得部分资金帮助新建研究所,以便更好地促进新建研究所的发展和推动国际学术的交流,成为未来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中国科学院秘书长郁文同志签发并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建立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经华国锋、李先念、余秋里、耿、王震、方毅等领导的审批,报告于1979年7月29日被批准并下达(科发计字0897号)。院办公厅于1979年6月11日向全院发文通知成立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下简称发育所)筹建处并启用印章(]科办字014号),至此发育所的筹建工作即全面展开。鉴于童第周教授不幸于1979年3月逝世的情况,中国科学院于1979年6月22日下达了《关于庄孝等同志组成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筹建处领导小组的通知》(科发干字0853号),由该领导小组负责发育所的全面筹建工作。之后,1979年8月14日院下达《关于建立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通知》(科发计字1136号),1980年3月20日院下达启用《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印章的通知(科发办字0362号)。

• 原石家庄市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机构沿革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前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抓科技与教育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为了加强农业综合研究能力、适时转化农业科研成果、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逐步解决中国粮食和农产品总量不足等问题,指示中国科学院组建农业现代化研究单元。我院认真落实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在院层面成立了农业研究委员会,并积极着手筹备组建农业现代化研究机构。经报请党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于1978年6月选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市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现代化研究所,1979年更名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实行中国科学院和河北省双重领导)。

合并发展

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北京生命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的总体部署,2001年,经中国科学院党组研究决定并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将遗传研究所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整合,组建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2002年,中国科学院又将原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并入新组建的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简称遗传发育所)。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遗传发育所共有82个创新研究组,职工59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3人,“青年”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 42人,“973”等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9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李家洋

中国科学院入选者    姓名   入选名单李晓江   2009 周俭民   2010 John R. Speakman 2011

科研部门

遗传生育所拥有4个重点实验室、4个研究中心、3个野外台站、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管理支撑系统。

野外台站: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海南陵水南繁育种基地。

研究中心:基因组生物学研究中心、分子农业生物学研究中心、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保留事业单位法人资格)。

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

管理支撑系统:

综合管理部

党群工作部(纪监审办公室)

科研发展部

人力资源

财务管理部

研究生部(科学教育融合办公室)

条件保障部

商务法务部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研究资源部

学会出版部

设备实施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包括蛋白质组分析平台、基因组分析平台、生物技术平台、生物影像分析平台、脂质组分析平台、代谢组学平台、植物激素平台和同位素实验室,可提供包括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和细胞生物学等生命研究所需要的技术支撑与服务。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与利兹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日本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和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等多国的研究所、大学,在前沿科学研究、双边学术研讨、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互派高级学者和优秀研究生等方面开展深层务实合作;研究所分别与先正达生物技术公司和杜邦先锋公司开展合作研究。2009-2013年间先后主办或承办了第十届国际茄科基因组学学术研讨会(2013)、国际维管植物表观遗传调控机理研讨会(2012)、环境变化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2011)等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同时还举办了各类双边研讨会。

国际会议:

2015年5月11日至14日,第三届亚太地区果蝇研究大会

2015年3月9-11日,2015年CAS-JIC双边学术研讨会

2015年6月28日-7月1日,“植物染色体工程与功能基因育种国际会议”

2014年10月20日至22日,中日韩发育生物学研讨会

2013年10月13-17日,第十届国际茄科植物生物学大会

2014年9月17日至19日,第二届LipidALL国际脂代谢会议

10月22日至24日,中德双边研讨会

国际合作:

• 院地合作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 服务社会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在植物遗传学方面,研究所率先在中国国内开展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率先获得了农作物花粉植株和转基因抗莠去津除草剂的大豆植株及后代;率先生成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通过远缘杂交、物理化学诱变、单倍体育种等育种新途径,特别是利用种属间远缘杂交技术培育的小麦、棉花新品种由于其优良的农艺性状给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曾多次获得国家的表彰。

在人类遗传学研究工作中,研究所成功完成人类染色体1%的测序工程;同时开展了人类群体遗传研究,建立了“中国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摸索出“产前遗传性疾病诊断技术”。

在动物遗传学领域,确立了动物胚胎移植和四分胚胎技术;成功培育出了家鸡纯系与胚胎系;开创新地建立了鱼类细胞核移植技术。

基因组研究方面,研究所率先完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细测序;在转基因研究方面,先后获得水稻、小麦、油菜杨属等具有抗性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在植物基因功能发掘领域,种子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和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等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

• 科研获奖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自2001年新的遗传发育所成立以来,该所共发表论文1910篇,其中SCI论文1055篇,总IF=3170,IF〉5(本领域重要影响力以上)的192篇,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发表11篇(含8篇合作)。作为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已位居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机构的前列。专利授权151项(含美国专利2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54个,其中11各位国家审定品种。获国家及省部级奖76项。

2009-2013年,研究所新增主持各类项目/课题387项,获各类奖励2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15项。“小麦A基因组草图绘制”入选“2013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入选“2010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入选“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杨维才研究员主持的“被子植物门有性生殖的分子机理研究”获得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李家洋院士及其团队“水稻高产优质性状的分子基础及其应用研究”成果获得2013年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

2020年,荣获“201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名录”,机构论文被引次数109次。

学术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原名《生态农业研究》,1993年创刊,2001年更名。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万方数据库统计源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刊和中国知网统计源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源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刊,并被国际农业生物学文摘(CABI)、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数据库及检索单位收录。荣获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一等奖和首届北方优秀期刊奖,连续三届获得河北省优秀期刊奖。

遗传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办,Elsevier出版社、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高级学术刊物,是生物学、农学、农作物类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医学索引(IM)、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生物学文摘》等27种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与数据库收录。

遗传》杂志是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已被医学索引(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生物学数据库(BIOSIS)、生物学文摘(BA)、医学索引(Medical Index)和美国化学文摘(CA)、以及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20多种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与数据库收录,刊登内容主要涉及遗传学、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进化、遗传工程及生物技术等领域有创新性的研究论文;新技术与新方法;学科热点问题的专论与综述;学术争鸣与讨论;遗传学教学的经验体会;中国国内外著名遗传学家介绍;遗传咨询;中国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等。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设有6个理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培养点,2个农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培养点以及1个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以及1个博士后流动站。

二级学科博士点: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和生物信息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植物营养学、作物遗传育、生物工程、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和生物信息学

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

教学建设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在读研究生614名,其中博士生445名、硕士生169名。在站博士后115人。

(资料来源:   )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所徽寓意

1、左侧双螺旋代表遗传学,绿色叶片式螺旋构架寓意植物和农业研究。

2、右侧苯环取自中国科学院院徽的一角,意为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成员之一;水晶钻石般的苯环也表现遗传发育所的坚强与团结。苯环内的圆形图案寓意胚胎发育生物学研究。

3、鸽子型总体图案寓意动物和人类研究并象征和平和安祥。仰观群鸽翱翔蓝天,遗传发育所科技事业正在展开双翅、蓬勃向上、融入世界,把潜心科研和协力创新的成果奉献和造福于人类。

优良传统

• 所训

潜心科研、创新为民、爱岗敬业、求实奉献

参考资料

研究中心.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2022-08-10

最新!201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出炉.澎湃新闻.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