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珠石指古时广州城东珠江中的一块巨型礁石。由白垩纪红色砂岩和砾岩构成,因长期受水流冲刷呈圆珠状,与北岸上长形的岗地鱼山相对,如鳌鱼吐珠而得名。今在黄埔大道东段南侧。
简介
“鱼珠”是指黄埔区境内的珠江中一块露出水面的礁石,由白垩纪红色砂岩和砾岩构成,与海印石、海珠石是同一性质。清代,这块石块处于珠江中,四面环水,随着水涨水落而时隐时现,因为日夜被波涛冲刷,以致圆净如珠,俗称“鱼珠石”,简称是鱼珠。由于当中流,故建炮台其上。今则已和北岸联合,成为黄埔港陆地。石亦埋于地中。鱼珠石已成陈迹。
解释
古代,这里原是海洋的一部分,《羊城古钞》中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的“东海鱼珠”。所谓“鱼珠”,即是指这“海珠石”;“东海”是指海珠石附近这一片水面。
现在位置
背景资料
这座海珠石在古代远离珠江岸边,独自兀立在波涛汹涌的水中央,但它并不寂寞。根据资料显示,这里曾建有“慈度寺”,其内建有亭台楼阁以及广植树木,所以不少广州市市民,每逢假日,便扶老携幼乘船前来登岸游览观赏,并有不少小贩售卖鲜花、水果、香烛等等,情况十分热闹。
清末,为了防御外国战船入侵,便把这里改建为“海珠炮台”,后来又改建为“海珠公园”。但因为上游的泥沙淤积日甚,海珠石与陆地已逐渐连成一片,及至1931年修筑“长堤”时,便把这著名的“海珠石”吞并,而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美景
“鱼珠”是指该处江中一块露出水面的礁石,清代时,此石位于珠江中,四面环水,随着水涨水落而时隐时现,因日夜被波涛冲刷,致圆净如珠,俗称“鱼珠石”。
清代时鱼珠石所在的那段珠江要比今天阔得多,时人称之为“海”,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返照之时,辽阔的珠水映着空中彩霞,金麟万点,瑞气峥嵘;江中鱼珠石浮沉波际,闪烁其间,一派烟波浩渺的璀璨气象,便构成此“东海鱼珠”之景。
鱼珠田蚊鱼
珠江里生长着一种田蚊鱼,传说,田蚊鱼见了这颗又大又白又圆的鱼珠石,以为也是一种水产同类,顿生爱慕之心,日日夜夜围着鱼珠石转,希望能博得鱼珠的芳心。就这样,
这一带的田蚊鱼总是围着鱼珠石不停的游动,所以其肉质也就特别细腻鲜美。有一回,一个外地人到黄埔区来,吃过鱼珠的田蚊鱼之后,大为惊奇,赞不绝口,回去之后更是把它大大地宣扬了一番,于是,鱼珠田蚊鱼也就声名鹊起,成为黄埔的一道名菜。
参考资料
博雅特产网:鱼珠田蚊鱼.shop.bytravel.cn.2012-08-19
17k小说网:清代羊城八景--东海鱼珠.www.17k.com.2012-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