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济冠状蜥(学名:Brachylophus vitiensis)是一种生活在斐济西北沿海干燥森林的极危物种。斐济冠状鬣蜥于1979年由约翰·吉本斯医生首次发现,并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命名为“Brachylophus vitiensis”。

形态特征

斐济冠状鬣蜥体型敦实,头尾长75厘米,重量约300克。

生活习性

斐济冠状鬣蜥是草食性动物,以树木和灌木的叶子为主食。它们在干燥的森林环境中生活,能够快速地由绿色变为黑色,这种变色能力可能是为了适应环境或是用于交流。

繁殖

斐济冠状鬣蜥的繁殖季节通常发生在每年的3-4月,每窝产卵4-6枚。它们的孵化期大约为180天,是孵化期最长的爬行纲之一。

保护级别

斐济冠状鬣蜥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级别,需要进行紧急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