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镇位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河东岸宝华山麓,东、南、北三面与永春乡接壤,西与维登、中路两乡毗连,面积310平方千米。其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背靠雪龙山,面临永春河。海拔2 320米,年平均气温11. 4℃,l月平均气温3.7℃,7月平均气温18.4℃。总人口32672人(2017)。
概况
保和镇位于维西族自治县南部。县政府驻地。面积14平方千米,人口0.98万人(2006年)。辖南路、白鹤山、十字街3个居委会,保和(农村)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十字街,距州府336千米。石德公路过境。
沿革
1975年设立保和公社,1984年改保和镇。1997年,面积14平方千米,人口0.9万,辖街道、农村2个行政村。
[邮编]674600 [2007年代码]533423101:~001南路居委会 ~002白鹤山居委会 ~003十字街居委会 ~201保和村
建筑建设
自清雍正六年设治建城后,相继兴修了关圣殿、文昌宫等庙宇,有清一代,于城内及城边建造的庙宇共十多座,加上衙署等,为镇内规模恢宏的建筑。
民居建筑
一般民居建筑比较朴,屋面多用木板覆盖,宅院多用篱围栅;只有少数殷实之家能建较大的宅院,打围墙,盖瓦屋顶,其中较突出者建有四合院或三方一照壁的住居。清代至民国年间,街市由十字街往小平街延伸发展,规模较小,道路泥泞。
建设发展
保和镇作为县人民政府驻地,市政建设有很大的发展。新建房屋成倍增加,新城面积向四面拓展,比老城扩大四倍多。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人均住房23平方米。绝大多数居民建盖了瓦屋面楼房,不少人家还建盖了砖混结构的平顶房。营业大楼、教学大楼、办公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林比。街道改为水泥路面,建成一条环绕城镇的马蹄形大街。1958年开始用电灯照明,此后在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用电日益普遍。1990年建成自来水厂,铺设供水管道13.33公里。1995年12月开通直拨国内外程控电话。交通方面,1960-1985年,只有往来于丽江市的汽车客运,近十年间,先后开通了直达昆明市、下关镇、香格里拉市、德钦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鹤庆县及丽江鲁甸的班车,镇内则有通往各乡的班车。文化娱乐场所有影剧院、工人俱乐部以及个体或集体经营的歌舞厅、录像放映厅等;还有文化馆、站,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县图书馆等设施。
教育方面
除县一中、民族小学、幼儿园等县办中小学外,有镇办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及村小各1所。1995年“康庄希望学校”建成并开始招生,这是县境第一所希望工程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教学。1995年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小学及初中教育基本上得到普及。医药卫生保健方面,除了县医院。妇幼保健站。防疫站、皮肤病防治站外,尚有镇办卫生院1所,个体中、西医诊所多处。
历史沿革
保和镇原为一片荒烟蔓草掩盖的山坡,清雍正六年(1728)春,首任通判陈权选定此间建筑城垣,是为维西厅治所。此后,以汉族为主的外来移民源源不断涌入,大多聚居在这里。二百六十多年间,它一直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清代直隶于维西厅署管辖。民国2年(1913)废厅设县,以此作县城,称城区。民国25年(1936)改设实验镇,称“宝华镇”,隶属于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隶第一区,1953年改称保和镇,义取保卫世界和平。“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改名“红旗镇”。1975年由永春公社管辖改为县辖,设立区一级的保和镇公社。1984年5月政、社分开,设保和镇人民政府。下设街道办事处1个,分管7个居民组;农村办事处1个,分管13个农业社。
参考资料
保和镇.行政区划网.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