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鹿茸菌

鹿茸菌

鹿茸菌(拉丁学名:Ramaria formosa),别名粉红丛枝菌、美丽枝瑚菌、粉红枝瑚菌、猴葵、鹿角菜,是河南省名优土特产品,是食药两用的佳品。

鹿茸菌整体呈扫帚状。菌柄偶尔假根状,光滑,近白色至黄色,手摸或擦伤后缓慢变色。主枝2~4个,伸展,略呈圆柱形。分枝3~6回,圆柱形,淡鲑肉色,常有纵皱纹;节间向上渐短;横截面半圆形或扁圆形。枝顶幼时尖,成熟后指状,奶油色或奶油黄色。菌肉紧密,湿润,非胶质,外层粉黄色,内层近白色,干后柔软,易复水,非纤维质。

鹿茸菌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其他营养成分。其质地细腻、味道鲜美,是山野菜中的佳品。鹿茸菌的子实体可作为中药,其味甘,性平,理气和胃,主治胃气不舒,纳少胀痛。其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鹿茸菌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等级为无危(LC)。

名称由来

鹿茸菌也叫粉红丛枝菌,因形似鹿角、帚把,珊瑚,俗称鹿茸菌。

形态特征

鹿茸菌子实体高10cm,宽7cm,整体呈扫帚状。菌柄偶尔假根状,光滑,近白色至黄色,手摸或擦伤后缓慢变色。主枝2~4个,伸展,略呈圆柱形。分枝3~6回,圆柱形,淡鲑肉色,常有纵皱纹;节间向上渐短;横截面半圆形或扁圆形。枝顶幼时尖,成熟后指状,奶油色或奶油黄色。菌肉紧密,湿润,非胶质,外层粉黄色,内层近白色,干后柔软,易复水,非纤维质。担孢子10.8~12.2×5~5.8µm,椭圆形,有大块扁平瘤状纹。

物种分布

鹿茸菌分布于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西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安徽省,四川省甘肃省陕西省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其在中国河南省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豫西山区的卢氏县内乡县、淅川,西峡县南召县嵩县栾川县等县山区。

生长习性

鹿茸菌生长在林木郁闭和树冠隐藏下的腐殖质层深厚的土壤上,一般成群丛生在一起。水肥充足,直射光较少,在夏秋季节的阴雨天气,湿度较大,气温适中,有利于菌丝体的大量繁殖。这样的环境条件是鹿茸菌蛋白质含量较高、水分少、质地细腻而脆嫩的主要生态原因之一。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鹿茸菌虽是稀有山珍,但由于多年来林木被大量砍伐,适生条件破坏,野生鹿茸菌产量并不多。

保护级别

鹿茸菌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等级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鹿茸菌是一种名贵山珍,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其他营养成分。其蛋白质含量高、糖分少。其氨基酸的含量较高,其中有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其他氨基酸9种,同时,还含有牛磺酸多糖和多种微量元素。

食用价值

鹿茸菌质地细腻、味道鲜美。其本身并无鲜味,它之所以跻身名贵山珍,主要是能为鸡鸭肉提鲜,不管做汤或烹、炒、炖,均能做到色、香、味俱全,是山野菜中的佳品。

食用鹿茸菌时,先将其清水浸泡3分钟捞出,冲淘去菌种的泥沙,拣去杂质,然后再放入盆内,注入清水以刚好淹过鹿茸菌为度,用一盘子将其压下,让其充分吸收水分,自然发泡30分钟左右即可烹制。

药用价值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化学成分:从鹿茸菌孢子分离到蛋白质结合多糖

药理学:鹿茸菌对小白鼠肉瘤S180及艾氏癌的抑制作用在为60%~70%。

药性:味甘,性平。

功能与主治:理气和胃。主治胃气不舒,纳少胀痛。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5~3g。

使用注意:《滇南本草》:“多食令人气凝,少食舒气。”

经济价值

河南省栾川、舞钢市鲁山县年产鹿茸菌4万千克左右,均为野生品。野生鹿茸菌采摘困难,又易错失良机,产量低。

用鹿茸菌所含的多糖提炼而制成的胶剂,称为卡拉胶,可用以制作牛奶布丁冰淇淋、酱料、果冻与药品等产品。

参考资料

粉红枝瑚菌.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3-19

粉红枝瑚菌.物种2000官网.2025-03-19

粉红枝瑚菌.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