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花腔鼓

花腔鼓

花腔鼓,又称花庆鼓,是一种传统民间鼓乐,主要流传于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这种鼓乐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受到关注。

历史沿革

花腔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相传,李世民的寿命被阴府判官私自延长,因此被判官游乡示众。一位名为花庆的鼓师受此事感动,创作出了一种新的鼓乐,即后来被称为“花庆鼓”的花腔鼓。这种鼓乐在明朝末年至清朝初期达到了繁荣期,成为当地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花腔鼓一度被禁止。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这种艺术形式得以重新焕发活力。

表演形式

花腔鼓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演员们戴着各种鬼卒面具,这些面具没有下巴,并配有不同颜色和长度的假胡子。过去,除了五鬼光头之外,其他角色还会戴上纸花装饰,但现在这种习俗已经消失。演员们的装扮和动作旨在营造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氛围,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花腔鼓的演奏乐器包括扁鼓梆子小锣和夹板,而不包含锣和铙。此外,表演中还会有模仿阴府场景的舞蹈,如判官和小鬼的形象,增添了节日气氛。

曲目

花腔鼓的曲目丰富多样,包括小得胜、大得胜、珍珠倒卷帘、风搅雪、不死鸟单闪翅、凤凰双闪翅、厦坡滚核桃、八仙过海、摘豆角、老虎呲牙、单蹩脚、双蹩脚等多种曲牌。

文化价值

花腔鼓作为襄汾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当地有着重要的地位,还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影响。它参与了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并在多个民间广场文化活动中获得奖项,深受群众喜爱。

参考资料

襄汾赵雄花腔鼓.三晋道网站.2024-11-26

[王潞伟]山西襄汾傩舞“花腔鼓”中“判官”及其信仰传播.微信公众平台.2024-11-26

鼓王国的奇葩——山西襄汾赵雄花腔鼓.百度学术搜索.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