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克力镇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东部,地处松花江南岸,东邻佳木斯市,北与汤原县竹帘乡隔江相望。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5公里,哈同公路通过镇区。宏克力镇总面积为401.03平方千米,根据2018年数据,人口为24701人。

历史沿革

宏克力镇的名称源自满语,意为“官庄贮粮地”或“重要关口”。历史上,清代时期设立“达户屯”,属于旗屯。清末时,宏克力属于依兰府二区。中华民国成立后,成为依兰县第二区。东北沦陷期间,宏克力先是被命名为宏克力保,后改为宏克力村。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成为依兰县宏克力区。1947年初,划归依东县管辖,但在1948年6月依东县撤销后,宏克力再次划回依兰县,并改为第二区。1956年3月,宏克力乡成立。1958年10月,更名为宏克力人民公社。1984年4月,实行政社分开,恢复宏克力乡的名称,并在同年12月升格为宏克力镇。2001年3月,珠山乡并入。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克利镇位于依兰县东北部,松花江南岸。东与佳木斯市大来镇毗邻,南与愚公乡接壤,西与依兰镇相连,北与汤原县竹帘乡隔江相望。2018年,宏克利镇区域面积401.0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宏克利镇地势西高东低。

气候

宏克利镇属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低温干旱、多风少雨;夏季温热多雨;秋季降温迅速,凉爽早霜;冬季严寒干燥,冬春季较长,夏秋为时较短。多年平均气温3.6℃,1月平均气温-19℃,极端最低气温-35℃;7月平均气温22℃,极端最高气温36℃。无霜期平均138天左右,南部无霜期126天。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563小时。

水文

克利镇境内南西临倭肯河,北临松花江,2条河流,长51.5千米,流域面积1030平方千米。靠松花江有袁家抽水站、哈蜚抽水站。

自然资源

宏克利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主要有蛇纹岩,矿储量4.43亿吨,制灰用大理石94万吨,白云岩11468万吨,石英岩矿5.8万屯。有野生动物10余种,主要有红原鸡、黄融、狐狸等。药用植物有人参、黄芪、刺五加等。特产有木耳、蘑菇、棒子、山野菜、蕨菜、黄花菜等。树种有棒子松、落叶松柞树桦树等。

自然灾害

宏克利镇霜冻、干旱、洪涝时有发生,冰雹平均4年一遇。1988年7月3—4日,全镇9个村受灾,绝产面积达4500亩。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宏克利镇辖13个村民委员会;下设36个村民小组。

2019年末,宏克利镇下辖13个行政村,包括宏克力村、三义村、祥顺村、宏伟村、杨家村、小洼丹村、大洼丹村、东跃村、羊角沟村、哈蜚村、哈山村、马鞍山村、珠山村等多个村庄。

人口

2011年末,宏克利镇辖区总人口2.66万人。总人口中,男性1.37万人,占51.5%;女性1.29万人,占48.5%。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54万人;有蒙古、满、鄂温克族、苗、朝鲜5个少数民族,共1170人。

2017年,宏克利镇常住人口有18425人。

经济

宏克利镇农业耕地面积32.3万亩,以种植玉米、水稻、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以甜菜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5.9万吨,农业总产值2.6亿元,牲畜年末存栏0.8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10863元。

2011年,宏克利镇财政总收入265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00万元,年末,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95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宏克利镇有幼儿园2所;小学13所,在校生199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中学在校生558人,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宏克利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个;病床20张,专业卫生人员13人。

文化

2011年末,宏克利镇有中心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13个,藏书10万余册。

体育事业

2011年末,宏克利镇有镇运动场地2个。7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

社会保障

2011年,宏克利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10户,人数605人;供养农村五保96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1人。年末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29人。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宏克利镇有广播电视站2个,广播入户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90%。有邮局2所,镇村通邮率100%。电信企业2个;固定电话用户6235户,移动电话用户2万户。镇区自来水入户率100%。

交通

2011年,宏克利镇境内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总里程190千米。年客运总量6万人次。

2011年末,宏克利镇有镇区客运站1个,月均客运量5000人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