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人民日报创刊号

人民日报创刊号

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赵都如期创刊,这天的报纸发行量大约是将近1万份。1948年5月,晋察冀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合并为华北解放区,6月15日,《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为《人民日报》,实际起着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作用。

1948年6月,人民日报社人员迁往河北省平山县,《人民日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沿用《人民日报》报名,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毛泽东同志在河北省西柏坡第二次为《人民日报》题写了报头。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社迁入河北省北平市王府井大街。

历史沿革

1946年4月,中国国民党蒋介石准备发动全国内战,我党全军、各解放区积极准备应战,为此成立了晋冀鲁豫中央局,组建晋冀鲁豫军区。据为人民日报社工作了40年的李庄在他写的回忆录中说:中央局成立后,即筹划创建机关报,由宣传部副部长张磐石任社长兼总编辑。张磐石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党员、日本留学生,当时虽然刚40岁出头,但在我们这些20多岁的青年人眼中,无论阅历、水平、年资,都是前辈、长者,是很适当的人选。

办报纸得起个好的报名。中央局要报社的同志试拟一个,在磐石同志主持下,大家各抒己见,议论风生。有人主张叫《滏阳日报》,理由是此水虽不很大,但在春秋战国时已很有名,报社就在它的附近。有人说这个名字地域性太强,范围太窄,又不响亮,不如叫《晋冀鲁豫日报》,老老实实,正面亮出中央局机关报的身份。有人不同意,说六个字太长,念起来绕口。

之后,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薄一波到延安市汇报工作时,请毛泽东给该报题写报头《晋冀鲁豫日报》或《太行日报》。毛泽东当时表示:报纸名称不一定冠上地区名字,为什么你们不叫《人民日报》?这个名字有没有人用过?薄一波回答说:好像没有听说谁用过。毛泽东回答:好,就用“人民”二字,“为人民服务”嘛!

于是,报名就这样产生了。在后来创刊号的《发刊词》中,更明确地阐述了人民日报办报的方针和宗旨:本报--人民日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广大人民的报纸。

1946年5月,中共中央北方局筹办的《人民日报》马上就要出报了,张磐石等同志很想请毛泽东题写报名。但一个在延安,一个在邯郸市,不可能很快完成。于是就想到了集字,集毛泽东手写的人民日报四个字。当时,罗林、杜展潮两位接受了这个任务。他们找到毛泽东的几个题词,凑足人民日报四字。最初想用投影法描摹,但在邯郸很难找到薄纸。当时,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担任重要职务的李庄同志走遍邯郸,也没找到会制作铅版的师傅,只好请人木刻制版,将毛泽东的集字做成由右向左的横幅报头,用在创刊号和随后的报纸上。这个集字报头从1946年5月15日用到6月50日,只用了一个半月。与此同时,中央局副书记薄一波到延安市开会,请毛泽东题写报头,毛泽东一连横排写了五幅“人民日报”。毛泽东写完后,对身边的警卫们说:“谁写得好,也来写一张。”大家都说不会写。于是,毛主席便邀请战士们:“哪一张写得好,帮我挑一挑。”大家各抒己见,帮助挑选。毛泽东指着其中一幅说:“这个比较好,用这个!”于是,毛泽东便在他满意的那幅左上方画了圈。

6月下旬,薄一波从延安带回毛泽东为人民日报写的报头,一纸四个。从7月1日起,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换了由毛泽东题写的报头,这也是毛泽东第一次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期号为No.45。

1948年6月初的一天,薄一波又向毛泽东提出写报头的请求。当时,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党中央决定将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解放区合并。毛泽东住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心情愉快,提笔挥毫,把首字“人”写得顶天立地,充满胜利的喜悦,刚毅、自信溢于点画之中,末字写得体势开阔,与首字呼应。毛泽东边写边说:人民日报这四个字啊,中间两个字要小一点,两边两个字要大一点,这样就好看喽!毛泽东一连写了4行“人民日报”,共16字,让薄一波转交人民日报编辑部。

6月15日《人民日报》在《重要启事》中说:“中共华北中央局决定晋察冀区《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区《人民日报》实行合并,统一出版本报。经研究讨论,仍沿用毛泽东所定的《人民日报》的报名,并请毛主席重题报头。”合并后的《人民日报》成为中共中央地方局机关报,1948年6月15日启用毛泽东第二次为《人民日报》题写的新报头。1949年8月,《人民日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继续使用该报头直到今天。这是三个报头中最好的一个。

创刊号是怎样产生的

所谓创刊号,是指第一次出版发行,期号为NO.1的报刊。而人民日报就有两个这样值得纪念的日子:一个是1946年5月15日,作为晋冀鲁豫机关报一《人民日报》创刊,报头为集毛体字而得,期号为NO.1;另一个是1948年6月15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作为中共中共中央地方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期号重编为NO.1。

1946年5月,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筹备前期,大家都非常忙碌。李庄曾说:“1946年5月14日,像打仗一样,冲锋开始了。清晨,排字房的同志们全体提前上班。采编人员有的写稿编稿,有的到工厂帮助校对。伙食班做了最好的饭食:面片肉丝。总编辑张磐石改评论,看大样,指挥整个机器紧张运转。报纸篇幅不多,只有对开4版,工作量却不小。报头、领导人题词、毛泽东同志像、大字标题,都要一刀一刀木刻。改动一个标题,要把整个标题重新刻过,复杂些的得一两个小时。”

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创刊号为4版,报头采用了集字而成的毛泽东手书“人民日报”,当天报纸发行量约1万份。创刊号的一版刊登了刘伯承的题词:“力争和平民主团结,反对内战独裁分裂,乃人民呼声。”二版刊登了邓小平的题词:“为人民服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天的报纸一至四版全部整版套红印刷,看上去红灿灿一片。这在战争年代,革命根据地创刊的大型报纸中,绝无仅有。

1948年6月初,合并后的中共中央地方局《人民日报》准备出创刊号,并采用毛泽东第二次题写的报头。当时负责《人民日报》版面设计的编辑是何燕凌,27岁,原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时事版编辑。他拿到了毛泽东题写的报头仔细端详:毛泽东将“人民日报”4行共16字写在两张大约16开大小的白色土纸上,原字写得并不大。对写得比较满意的字,毛泽东本人在一旁作了圈点。何燕凌从经过毛泽东圈点的字中,选出“人民日报”4字,有的放大一些,有的略缩小,拼制成自左向右的横排报头,并将报头放在报纸中央。这在当时文字竖排的情况下,是不多见的。如今,何燕凌回忆往事认为,采用这种版式在一定程度上受欧美报纸横排版面设计的影响。薄一波看了版式后认为不必把报头放正中,可放到报纸左上方。这样,两边的竖线也可以不要了,显得更加舒展。

据社长张磐石回忆,新的报头题字在刻板后送给毛泽东审阅过。毛泽东在其中的一张上画了圈,表示认可,而且还说:“‘人民日报’这4个字,两头两个字要大一些,中间的两个字要小一点才好看。”

1948年6月14日,担负华北《人民日报》创刊号一版版面编辑的是何燕凌,创刊号版面拼版由常和英主拼,范守田当副手。按照当时的分工,新创刊的《人民日报》由刘少奇负责,薄一波审读大样。

1948年6月15日,创刊当日的《人民日报》对开2版,发行4万余份。《人民日报》创刊号上印着: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六月十五日创刊。按公元算,即1948年6月15日。创刊号发布了华北解放区正式组成的消息,发表了长篇社论《华北解放区的当前任务——代创刊词》,并在《重要启事》中宣布:“中共中共中央地方局决定两报合并,统一出版本报。本报受命于今日创刊。”

1949年8月1日,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由代中共中央机关报正式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第一期的刊号,延续华北《人民日报》的刊号,为407号。1949年8月1日起,人民日报每天出版一份可以单独订阅的《北平新闻》专版。创办《北平新闻》专版,是为了接替1949年7月31日停刊的《北平解放报》和《人民晚报》,继续报道北平市地方新闻。1949年8月17日,人民日报《北平新闻》专版停刊,共出版了17期。从此,《人民日报》开始承担起中央机关报的责任,刊登的全国性重要新闻比例大大增加。

杨秀峰

5月15日

晋冀鲁豫军区副政委张际春的手书题词是: “人民日报创刊志祝:人民的喉舌,真理的火把,和平的号角,民主的先声。”

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李达的题词:“代表人民意志,替老百姓说话”,刊登在次日的《人民日报》第2版上。

刚刚领导了战场起义的高级将领高树勋将军题词:“人民日报发刊纪念:反映人民公意,发扬民主精神。”刊登在l版上。

这些题词都是拿到作者手迹后木刻而成的。由于战争,这些手迹的木刻板没有保存下来。

1946年6月,中国国民党撕毁了重庆和谈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将边区党政军首脑机关迁到武安市西部,这里进可挥师平原,退可据守太行山。由于匆忙转移,报纸自6月28日到30日,停刊3天。

《人民日报》社随着迁移的队伍,来到了武安的南文章村,后又搬到河西村。在河西村东北的沟崖下,打了5孔相连的窑洞,作为安装印刷机的地方。把相邻的田二庄村的旧庙打扫后,作为排字房和校对组。报纸原来的地址由“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邯郸市”改为“武安邮局转”,回到保密时代。1946年6月下旬,晋冀鲁豫边区中央局副书记薄一波从延安市开会回来,带回毛泽东题写的“人民日报”报头,报头从左到右排列。7月1日开始用新报头。

武安人民给予报社无私支持,把好房子给工作人员住,把小米拿给工作人员吃,年轻人每天手摇发电机发电,组织武装地方武装保卫报社,多次粉碎了敌特的破坏。

那时的《人民日报》,配合我党的中心工作,就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1947年10月10日发行的《人民日报》,在第一版报眼刊登口号:“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

由于敌人长期封锁,边区的物资匮乏、环境恶劣,但报社全体同志没有被吓倒。大家克服生活艰苦、设备简陋的困难,辛勤努力地坚持工作。印刷器材、油墨、纸张等非常缺乏,大家开动脑筋,搞了许多发明创造。自己动手制作铅字或重复使用,大部分标题是工人们用木条刻的,机器滚筒上的胶皮布是用九层道林纸加一层白布代替,机器靠人力摇动,照明用的是麻油灯。纸张是边区造纸厂用废纸、木屑、干草、芦苇和破鞋袜为原料制造的麻纸。就是这样,保证了报纸每天出版一期。

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市时,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停播,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停刊。以《人民日报》人员为主,又抽调各方骨干力量,组织起新华出版社临时总社,并与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接替了陕北地区新华广播电台的工作。同时,《人民日报》与新华社临时总社紧密配合,保证了党中央声音的传播。

从1946年5月15日创刊到1948年6月14日停刊,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邯郸市两年零一个月,共出版746期。

搬迁北平市

1948年6月,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合并为华北解放区,《人民日报》社人员迁往平山县里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沿用《人民日报》报名,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社长仍是张磐石。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第二次为《人民日报》题写了报头,6月15日起用新报头发行。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3月15日《人民日报》迁入北平王府井大街117号,同年8月1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创刊号发刊词

创刊号1版左半版发表了《发刊词》,可以视为创办《人民日报》的指导性文件。全文如下:

本报――人民日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广大人民的报纸出版了。

晋冀鲁豫边区的人民、八路军、共产党在为驱逐日寇,挽救全中华民族危亡的八年过程中,曾经表现了无限艰苦英勇牺牲的精神,粉碎了敌伪无数次野蛮的蚕食、进攻和扫荡,坚持了敌后的艰苦抗战。日寇投降以后,在肃清敌伪,制止内战,争取和平的五个月的斗争中,晋冀鲁豫的人民、八路军、共产党,继续表现了无限艰苦英勇牺牲的精神,大量的肃清敌伪残余,扩大了解放区的领土,严重的打击了侵入解放区的反动派内战挑拨者,配合全国和平民主的斗争,争取了全国和平建设阶段的开始到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对于民族、和平、民主是曾经有过极大贡献的。本报的出版,在于发扬晋冀鲁豫边区人民驱逐日寇,热爱民族,热爱和平民主的传统精神。

现晋冀鲁豫的人民、八路军、共产党,正在为着巩固国内和平,坚持政治协商会议的三大协议,及其全部决议的实现,而继续深入广大群众反奸诉苦复仇运动、减租减息运动,深入生产练兵运动,开展整编复员,经济文化建设各方面的工作中。然而我们感觉到:全国和平民主事业的胜利实现,这一工程是异常艰巨的,反动派内战挑拨者,正在酝酿着全国规模的内战,东北地区的内战在继续扩大,包围新四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正在企图围歼第五师;我晋冀鲁豫四周的国民党反动军队,亦在忙于调动和积极的进行准备中。这就是说,内战正在威 胁全国和平民主事业,同时也在威胁我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和平民主建设的工作。本报的出版,它将要动员和组织全晋冀鲁豫边区的人民,起来坚持政协决议的全部实现,坚持群众性的自卫斗争,特别是加强边沿地区群众性自卫战争的领导与组织,准备随时击破反动派的进攻,保卫晋冀鲁豫解放区。

为着贯彻政协决定的全部实现,和晋冀鲁豫边区的进一步巩固,我晋冀鲁豫边区正在展开反奸诉苦复仇运动、减租运动,这一运动还须进一步求得普遍开展和深入;今天主要的缺点不是什么左,而是不够大胆放手,而是少数人的蛮干,而是还有很多空白,和部分的不注意掌握对于中农及其他必要的政策。生产运动有些区域并不深入,还须及时检查,求其深入,保卫边沿区的麦收,及麦收后的耕种,即应加以准备。练兵与整编复员工作,已在所有部队中进行,但这一工作必须与自卫斗争的准备密切结合起来,自然我们是不愿意内战,坚决主张和平的,但是一旦内战挑拨者逼迫着我们接受内战,只有起来坚决自卫,给反动派以坚决的还击,决不能因为练兵整肃复员而松懈我们自卫作战的准备。我们的民主、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的建设工作,虽然已经在积极进行之中,但我们认为还不够,还须进一步的展开。推动这许多方面的工作,并求其进一步的开展深入,以达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进一步的巩固,将是本报出版十分繁重的任务!

我晋冀鲁豫边区的山地和平原,过去曾经被敌人长时期的分割,山地和平原的联系受到不少限制,在肃清敌伪的胜利进军中,已经把四个地区的山地和平原联成一片了,今后经验的交换和沟通,虽然增加了许多的便利,然而由于几个地区七八年来受敌伪不断封锁分割,和各地区工作基础、环境、历史、经验等的条件不同,工作上还存在许多差别。今后如何更广泛的、更充分的、更经常的交换这个地区和那个地区、山地和平原各方面斗争的经验和工作的经验,以达到各地区步骤的更加齐一,工作的更加平衡发展,力量的更加集中,亦将是斗争赋予本报非常重要的使命!

本报――人民日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广大人民的报纸,在大家热烈期待和鼓励之下,在极不完备的条件之中出版了,这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关于它的发展、壮大、坚强,我们热烈希望全边区党政军民及广大读者同志们的扶植与帮助!我们的口号是毛主席昭示我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就是本报的方针和宗旨。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在邯郸——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邯郸创刊70周年.邯郸市档案信息网.2025-01-27

毛泽东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平台-杭州党史方志.202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