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古代的哲学与宗教

中国古代的哲学与宗教

《中国古代的哲学与宗教》由《希望出版社》出版,作者为俞学明和陈红。

简介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印数:1.5千册

内容简介

在人们心目中,哲学是一门晦涩难懂又无用的学问。哲学有自己的一套语言方式,哲学的表达往往选择远离日常用语的抽象的词语,所以常常令人望而生畏。然而,一个被大家可能接受的观念是:哲学是能使人变聪明的学问。在西方如此,在中国也如此."哲”这个字,在古汉语中就是“智慧”的意思,“智慧”是个比“聪明”更美好的言词。中国人和西方人所理解的“智慧”不太一致。西方的智慧更侧重于对世界、社会、人生刨根究底的追问,试图用一种客观和理性去把握真理,所以西方发展了本体论、认识论,并在此基础上开出了科学的花朵。但是,中国则不同。

中国人理解的智慧是“知人”、“知事”,是明达、有才智,这种明达并不是对某个事物的知识性把握,而是洞明事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世界都处于同一种东西的控制下,这种东西就是“道”。这个“道”不是属于探究的对象,你可以直接认可它的存在,而不必追问它是什么,也可以作一个含含糊糊的描述,但却不能有清晰的答案。

作者简介

俞学明,1968年生,象山县人。宗教学博士,先后就学于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于浙江大学、北京教育学院,现为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北京市佛教文化研究所、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主要从事佛教思想史研究,尤其致力于天台宗、唐代佛教宗派关系研究。撰有《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合著)、《智观心论思想述评》、《湛然与禅宗的交涉》等学术著作、论文数十万字。

书摘

一、中国哲学的发生

中国的哲学思想在原始社会就已孕育着自己的萌芽。那时,人们的思维水平还比较低,对世界的认识包含着许多神秘、猜测和感性的因素,没有明确的独立的哲学思想,正如卡尔·马克思所说:“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

在古代中国,“宗”,是指诸神所居之处。宗教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一提出就已经包含了“神道设教”的含义。这是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设定,表明我国一直是用一种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宗教问题,主要关注的是宗教的社会功用,神是为人服务的。当然,在人类文明的源头,人们对神礼敬是建立在自身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简单而粗糙的认识基础上的。中国哲学的发生就是在原始宗教中酝酿成熟的。

编辑推荐

宗教重视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关怀,但是中国的每一个哲人都对人生抱着深深的探究心理,以至于中国的哲学承担起了宗教的功能,而把西方式的全知全能的、具有绝对权威的雅威闲置起来。

中国有佛教和道教,但是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道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佛教的刺激下,并借鉴了佛教的许多内容才成立的。有意思的是,中国人从来不把“神”视作至高无上,从而为皈依它可以放弃一切。中国人向来是重人生超过了一切,磕了无数个头只是为了实用,没有实用性的神灵只是一个虚设而已。中国的朝廷用了“神道设教”的阐述,说明宗教对朝廷来说不过是教化百姓的工具,而对老百姓来说检验它有无意义的标准是它是否“灵验”。

中国人用理性开启着人生的智慧,却疏于用理性去开启宇宙、自然的宝藏。所以,在近代西方船坚炮利的冲击下,中国人开始反省,开始重新评价几千年来引以为豪的文化,并试图走出一条把中国和西方的优良文化兼收并蓄、有中国特色的新的道路。

图书目录

一、中国哲学的发生

(一)原始的宗教观念

(二)从重“天”到重“德”

(三)阴阳、五行、八卦

二、百家争鸣

(一)乱世争雄与百家争鸣

(二)孔孟之道

1.孔子

2.孟子

3.荀子

(三)老庄之学

1.老子

2.庄子

(四)墨家

1.墨者

2.墨子

(五)法家

(六)名家

三、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一)儒家正统的确立

1.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2.董仲舒

3.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

(二)魏晋玄风

1.什么是玄学

2.有无之辩

3.名教与自然之辩

4.言意之辩

四、中国佛教

(一)初传

(二)玄佛合流

(三)南北朝佛教

(四)隋唐佛学

(五)佛教与中外交流

(六)西藏佛教

五、道教

(一)道教与道家

(二)孕育与诞生

(三)道教的整顿和发展

(四)道教的兴盛

(五)三教的冲突与融合

六、宋明新儒家

(一)宋明新儒家的缘起

(二)程

(三)朱熹理学

(四)陆王心学

七、明清的思想启蒙

(一)明清之际的经世思潮

(二)睁眼看世界

(三)中西体用之争

结语:中国哲学与当代世界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