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颈岩(学名:Picathartes oreas)是一种小型鸟类,属于岩鹛科,主要分布在喀麦隆南部、尼日利亚北部及附近中非地区。它们的上身及喉咙灰色,下身呈淡橙色,前额紫色,后枕红色,两侧有黑斑。灰颈岩鹛的数量正在减少,其分布地区的栖息地正在逐渐被破坏,因此被列为易危物种。
分布范围
灰颈岩鹛的分布地区包括喀麦隆南部、尼日利亚北部及附近中非地区的岩石地带,也包括中非共和国,刚果,赤道几内亚,加蓬等地。
饮食习性
灰颈岩鹛的主要食物为昆虫,也会食用一些植物物质,如果实和花芽。
繁殖方式
灰颈岩鹛的繁殖方式为一夫一妻,每年可繁殖两次,每次产卵两枚。其巢由泥土制成,形状为深杯,主要建在岩石表面,如洞穴或悬崖上。灰颈岩鹛的巢穴可能会被其他灰颈岩鹛的成员攻击,导致幼鸟死亡。幼鸟在约一个月后成熟。
保护状况
灰颈岩鹛的数量正在减少,其分布地区的栖息地正在逐渐被破坏,因此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同时,也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目前,有关灰颈岩鹛的保护计划已经制定,并在研究其现有分布情况。
文化影响
在喀麦隆的一些土著民族中,人们对灰颈岩鹛的态度不一,有的尊重,有的惧怕。如今,灰颈岩鹛被誉为非洲最受欢迎的鸟类之一,是其分布地区的生态旅游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