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尼峰,位于中国西藏境内,Ⅱ峰位于岗日嘎布山群东部的若尼峰的第2高峰,整个若尼峰山区附近有20座海拔6千米以上的独立山峰,其中最高峰若尼峰主峰高约海拔6805米。

概述

若尼峰Ⅱ峰位于岗日嘎布山群东部的若尼峰的第2高峰,N29º12´15,E96º41´42,整个若尼峰山区附近有20座海拔6千米以上的独立山峰,其中最高峰若尼峰主峰高约海拔6805米,属于未登峰,2003年,日本神户大学登山队攀登若尼峰1峰,未能成功,登至5600米。2009年11月5日及7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日本神户大学联合登山队,两批4人成功登顶位于西藏自治区的海拔6805米若尼峰Ⅱ峰。

气候特点

若尼峰地区的气候复杂多变,与珠穆朗玛峰大体相似,冬半年干燥而风大,为干季和风季。夏半年为雨季,呈大陆性高原气候特征。大体来说,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为雨季,强烈的东南季风带来的暴雨引起了频繁的冰崩、雪崩,造成山上云雾弥漫,冰雪肆虐的恶劣气候。12月中旬至翌年的2月中旬,因受强烈的西北寒流控制,气温可达-40℃,平均气温在-30℃至-50℃之间。最大风速可达90米/秒。只有在10月至11月这段时间,是风季与雨季相互过渡的时节,也就常有3—4次持续2—5天的好天气,这时便是进行登山活动的绝好时机,好天气周期持续较长,一般两周左右。

攀登历史

2002年,日本神户大学在该山峰进行实地侦查,登至5300米。

2003年,日本神户大学登山队正式对该山峰进行攀登,未能成功,登至5600米。

200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日本神户大学山岳协会西藏岗日嘎部山 群联合登山侦察队对该地区进行实地侦查和选择登山路线。

2009年11月5日及7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日本神户大学联合登山队,两批4人成功登顶位于西藏自治区的海拔6805米若尼峰Ⅱ峰。

进山路线

拉萨市沿川藏公路东行,经八一和波密,到达然乌湖,再沿简易公路南下30公里,就可到拉古村,直抵拉古冰川末端的登山大本营。这里海拔4300米,地形相对开阔、避风,且水源充足。

首次登顶

处女峰,意味着处处潜藏着危险,若尼峰地区气温低至-30℃以下,最大风速可达90米/秒,海拔不算太高,但冰川地形复杂,适宜攀登的时段只是从上午10时到下午3时之间的短短几个小时。 2002年日本神户大学在该山峰进行实地侦察。2007年11月,两校联合再作侦察,最终敲定18名登山队员,其中中方队员10名、日方队员8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日本神户大学联合登山队将于2009年10月12号,从武汉出发,前往西藏自治区境内攀登位于岗日嘎布山群东部的若尼峰Ⅱ峰(高约6703米),该山峰属于未登峰,此次攀登若尼峰,是对岗日嘎布山群丰富的山峰资源的探索和开发,同时也是为了满足近年来国内登山爱好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更多的山峰资源和路线,促进我国登山事业的发展。本次攀登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日本神户大学两校的第二次攀登未登峰的合作,全队18名队员,其中中方队员10名,日方队员8名。目前,两校登山队分别在各自学校正在积极的准备,10月10号,日方队员将途径北京抵达武汉,与中方队员汇合,两队将一同前往拉萨市,开始此次活动的攀登。这支队伍从武汉向西藏自治区进发,行走在有可能塌陷的冰川上,队员们仿佛乘逆行电梯,格外费劲。“每个人都掉进过冰裂缝”。一次,他们向直线距离1.7公里的某地进发,在冰川上足足走了5公里。

2009年11月5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管学院和艺媒学院大二学生德庆欧珠、次仁旦塔向顶峰发起冲击,下午1时18分登顶。而曾随中国登山队奥运会圣火送上珠峰的袁复栋,此次当起了“幕后英雄”。198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登山协会与日本神户大学山岳协会,联合攀登四川省境内海拔6168米的处女峰雀儿山成功。当时的7名队员董范张志坚马欣祥、张伟、张军、郑超、孟宪国,现在都成了中国登山界的前辈。张志坚在2008年奥运圣火登顶珠峰时,成了出镜最多、流泪最多的国家登山队一员。马欣祥当了中国登山协会培训部部长,他首创中国登山节,形形色色的登山协会称他为“户外探险教育鼻祖”,为纪念20年前的成功合作,2007年5月,日本神户大学山岳协会会长井上达男找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双方商定联合攀登西藏境内的若尼峰Ⅱ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