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栖鹦鹉
地栖鹦鹉(学名:Pezoporus wallicus)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鹦鹉。地栖鹦鹉是世界上仅有的四种地栖鹦鹉之一,其他三种是夜鹦鹉、安蒂庇德斯鹦鹉(Cyanoramphus unicolor)和来自新西兰的无飞卡卡波(Strigops habroptilus)。目前,国际鸟类名录承认了三个亚种:东部地栖鹦鹉(亚种wallicus)、西部地栖鹦鹉或Kyloring(亚种flaviventris)和塔斯马尼亚州地栖鹦鹉(亚种leachi)。分布于澳大利亚热带丛林的灌木丛中,栖息在海岸平原、芦苇草甸及钮扣草地区,是大洋洲特有物种。
形态特征
地栖鹦鹉主要呈绿色,羽毛上有黑色及黄色斑纹。前额有橙红色的细纹。头部、颈背、上背及胸部绿色,羽毛有黑色的羽轴。腹部、大腿及尾巴底都呈绿黄色,亚种西方地栖鹦鹉的腹部及尾巴底是淡黄色及有黑色斑纹。喙呈灰褐色,瞳孔白黄色,脚灰褐色,爪并不怎么弯曲。早成雏体羽颜色较暗,没有前额的橙红色幼纹。尾巴较短,瞳孔褐色。东部和塔斯马尼亚亚种(wallicus和leachi)与西部亚种(flaviventris)的区别在于它们在头部、颈部和腹部有更厚更明显的黑色斑纹。幼鸟与成鸟的区别在于它们稍微较小,羽毛呈暗黄橄榄色,没有红色条纹,头部和胸部的斑纹更厚更醒目。刚离巢时,虹膜呈深灰褐色至棕色。
生活习性
地栖鹦鹉是住在地上的鹦鹉之一,是独居的。它们是伪装的能手,但若受到骚扰,会立即飞离地面再逃入树林中。它们会在黎明及黄昏时活动,飞行时保持寂静。在短距离内降落。在飞行时及在早上会发出叫声,同类会有所回应。该物种有季节性的地区性迁移。主要吃草的种子,包括莎草科,禾本科,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种子。当受到干扰时,地栖鹦鹉会在地面上迅速飞行,然后再次落入植被中。鸟的存在通常只能通过其特有的黄昏和黎明的鸣叫声来揭示,这是一种清晰的哨音序列,音调逐渐升高然后消失。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散布在昆士兰州东南部至澳大利亚西南部,塔斯马尼亚州及一些离岸岛屿,由珀斯北部至杰拉尔顿,及沿南岸东至伊斯瑞利海湾。每个亚种都分布在自己的地理分离区域内,其中亚种wallicus的分布范围从弗雷泽岛附近一直延伸到南至波特兰。亚种flaviventris分布在西澳大利亚南部的两个不相连的地区。亚种leachi是塔斯马尼亚特有的。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9月至1月之间,有一条记录是在3月。该物种会在地上挖坑筑巢,藏在树枝下。鸟巢以叶子、草茎、蕨类及细枝造成。每次会产3-4枚卵,孵化期为21日。益鸟孵出后,亲鸟会每天喂食三次,早成雏留巢期2至3周。巢穴由土壤挖成,直径15厘米至18厘米,深2厘米(0.75英寸)至5厘米;通常隐藏在小灌木或草丛下,以提供一种空洞;大多用树叶、草茎、蕨类和小树枝铺垫。幼鸟有浓密的灰黑色绒毛,能抵御寒冷;幼鸟在巢中待两周,接近父母要食物;至少干扰后三周离巢;25天后在草丛下栖息,但此时还不能飞行。
亚种分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尽管整体上该物种被列为“无忧物种”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但亚种P. w. flaviventris已被列为濒危物种在澳大利亚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案名单上。据估计,野外仅剩不到150只鸟,使其成为澳大利亚最稀有的鹦鹉之一。亚种P. w. wallicus已被列为“易危”在新南威尔士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案2016》和昆士兰州的《自然保护(动物)条例2020》中。在南澳大利亚,尽管已经地区性灭绝,但它已被列为《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法1972》名单上的“濒危物种”。它在南澳大利亚州的最后一次确认的目击是在1945年1月的Port MacDonnell。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该物种被CITES列为“附录I”,意味着国际贸易受到严格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