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成立于2011年6月,原名为北京理工大学数学学院,2013年10月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学院前身是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数学系。
根据2020年4月学院官网显示,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下设5个教学系,开设有3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有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21名,硕士生导师52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93%;年招生规模100余人。
历史沿革
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前身是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数学系。
1981年,获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成立“复杂信息数学表征分析与应用实验室”。
2010年,获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1年,获批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6月,北京理工大学数学学院成立。
2013年10月,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0年4月学院官网显示,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下设5个教学系,开设有3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学科概况
根据2020年4月学院官网显示,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此外建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流动站:数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数学、统计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应用数学
省部级重点学科:应用数学
学科排名
2012年,北京理工大学数学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
教学建设
根据2020年4月学院官网显示,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有3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并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在2016年QS世界大学数学专业排名中,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专业排名世界第151—200位(中国大陆高校第7位)。
师资力量
根据2020年4月学院官网显示,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有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21名,硕士生导师52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93%;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徐特立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4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胡峻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朱蓉禅
教育部香港跨世纪国际教育集团(新世纪)人才:李炳照、王军民、胡峻、王一夫、蒋立宁
北京市教学名师:孙华飞、陈一宏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根据2020年4月学院官网显示,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建设有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此外有3个校级研究机构。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复杂信息数学表征分析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校级研究机构: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所、数学实验中心
科研成果
根据2020年4月学院官网显示,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在代数、控制理论、模糊拓扑、概率论、数理统计学、可靠性理论与应用、图论、微分几何与信息几何、微分方程等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每年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和“973”项目课题,年科研经费600万元左右,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并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根据2020年4月北京理工大学官网显示,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近5年发表SCI论文329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防科工局、原总装备部、中科院、教育部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9项,总经费约3500万元,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2019年12月,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庞斌副研究员和史福贵教授在国际学术期刊《Fuzzy Sets and Systems》发表题为“Fuzzy counterparts of hull operators and interval operators in the framework of L-convex space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研究了L-凸空间框架下的凸包算子和区间算子。证明了L-凸空间范畴和L-凸包空间范畴是同构的,强L-凸空间范畴和L-序的凸包空间范畴是同构的。还证明了L-区间空间范畴和L-凸空间范畴之间存在一个Galois联络,并且arity2的L-凸空间范畴可以作为一个反射子范畴嵌入到L-区间空间范畴中。
2019年12月,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郑涛副研究员在数学学术期刊《Advances in Mathematics》在线发表题为“Transverse fully nonlinear equations on Sasakian manifolds and application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研究了Sasaki流形上一类完全非线性方程的可解性,作为几何应用,证明了Sasaki流形上横截(强)Gauduchon度量和横截平衡度量的Calabi-Yau型定理。论文同时指出,这类完全非线性方程在复余维为n的紧致无边具有横截Hermite度量的紧叶层流形上也是可解的,作为几何应用,论文给出了横截Hermite度量和横截(强)Gauduchon度量的Calabi-Yau型定理。
交流合作
根据2020年4月学院官网显示,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西班牙、日本等国家多所高校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曼彻斯特大学建立2+2本科联合培养模式,近10%的研究生赴海外大学进行联合培养。
文化传统
社团文化
根据2020年4月学院官网显示,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常年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时事论坛、“红数林”学生成长社区、“麦思训练营”学生骨干培养计划、“5·25”心理健康节活动、“共读一本书”心得分享会、深秋歌会等文化活动。
优秀校友
招生专业
数学类 | 数学菁英班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21名,硕士生导师52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93%。现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徐特立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5人。
学科建设
学院1981年获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数学博士后流动站。
科研实力
学院每年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和“973”项目课题,年科研经费600万元左右,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并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学院下设数学系、应用数学系、概率统计系,并设有数学研究所和数学实验中心。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
学院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基础研究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三者兼顾。年招生规模70余人,每年均有研究生获得中科院奖学金、徐特立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及校优博育苗基金,有3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学院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代数、控制理论、模糊拓扑、概率论、统计推断、可靠性理论、一笔画问题、微分几何与信息几何、微分方程等领域具有很高研究水平。
学院重视教育与科学研究国际化,与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日本、瑞典等多所高校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近两年学院推荐20余名研究生赴海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学院与曼彻斯特大学建立2+2本科联合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具有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概论与工程技术中的数学问题的基本能力,能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理科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掌握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研究和解决科学研究与工程实际问题中的数据信息处理和科学计算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统计学专业培养具有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和技术,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长于数据与信息的统计分析与处理的高级专业人才。
数学菁英班瞄准应用数学前沿基础、以及信息科学与兵器科学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实数理基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具有解决应用数学与相关科学和技术交叉形成的重大问题潜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就业深造
本专业以扎实的数学思维训练、丰富的数学知识、概率统计和计算机软件知识为基础,在纯粹数学,应用数学,金融数学,数学建模,计算数学等方面受到基本的训练。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较强的更新知识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科技、教学、经济和金融、IT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开发和管理的工作,或继续攻读数学、金融、管理及工科很多专业的研究生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