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锦是一种按照织造方法分类的大类丝织品,其特征在于使用两组或多组纬线与一组经线交织而成。这种织造技术使得纬锦能够展现出更为复杂的花纹和宽幅作品。在唐朝,纬锦的制作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特征

纬锦的特点是在织物正面通过纬浮点来显示花纹。与现代锦相似的是,纬锦的经线采用单一颜色,而纬线则是多种颜色。由于纬锦的织布机构造较为复杂,因此能够编织出比经锦更为精细的图案。

发展历史

到公元7世纪初唐代初年,纬锦就在中国内地流行。

从甘肃天祝慕容智墓(公元691年)出土了大量唐式纬锦均属陵阳公样款式,而青海都兰热水一号大墓(7世纪末到8世纪初)出土的唐式纬锦中既有团窠联珠、团窠花卉环的陵阳公样,也有少量属于皇甫姓新样的花鸟纹样中可以看出,盛唐时期的丝绸设计时尚恰好在这前后发生了重大转折:唐式纬锦从以团窠花卉动物纹为主的陵阳公样,变成以散点排列的写生花鸟为主的皇甫新样。这一趋势对中晚唐的丝绸纹样设计有着巨大的影响。

工艺特点

纬锦的兴起标志着织锦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纬线显花的技术克服了传统经线显花无法自由改变花纹色彩的局限性。这是因为经线固定在经轴上,难以更换,而纬线可以通过简单替换不同颜色的织梭来实现花纹色彩的变化。在织造过程中,通过打纬的动作还能增加纬密,从而使花纹更加细腻精美。例如,1968年在新疆阿斯塔那北区第381号唐墓出土的两件唐朝红地花鸟纹纬锦,其中一件长38厘米,宽24.5厘米,经纬密度分别为每厘米52根和96根。其主体花纹由4组对称形写生花枝与牡丹组成的团花构成,四周环绕着4只衔花的练雀和4对蜜蜂属。团花外围还有从岩石中生长的花卉、鹦鹉、山岳、如意云纹等元素。这件织锦的纹纬由一组红色地纬、蓝、绿、黄、沉香四组彩色纹纬,以及一组白色单丝地经、一组白色双丝纹经交织而成。地纹由红色地纬与单丝地经交织形成1/2喡左向25度变化缓斜纹,花纹则由彩色纹纬与单丝地纬交织形成相同的斜纹。双丝纹纬仅起到分割花纹区域的作用,而在其他位置,纹纬只是夹在织物表、里两层之间,延长表层浮纬的长度。

流传与保存

唐代纬锦不仅在中国新疆地区有大量的出土记录,而且在日本的正仓院法隆寺、神护寺、东大寺等地也有保存。日本正仓院所收藏的著名唐狮子纹锦,经纬密度分别为每厘米150根和55根。唐代纬锦的纹样题材丰富多样,包括联珠团窠纹、宝相花纹、穿枝花、写生型花鸟纹、狩猎纹以及各种形式的几何纹等。

参考资料

织采为文,其价如金——把美搬到丝绸上.中国数字科技馆.2024-10-27

赵丰 | 从陵阳公样到皇甫新样:慕容智墓和热水一号大墓出土唐式纬锦比较研究.数艺网.2024-10-27

唐花鸟纹锦.中国丝绸博物馆.202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