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研究
《教学与研究》(教研版)是一本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服务的月刊,创刊于195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该期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主要是高校、各级党校、各类成人院校的理论课教师,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工作者,以及广大一线中小学、幼儿园各学科教师。该期刊编委会拥有21名委员,其中设主编1人、副主编2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据2020年3月9日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知识服务平台显示,该期刊出版文献共8260篇,总被下载2572566次、总被引45188次,复合影响因子为1.300、综合影响因子为0.811,载文量为3343篇、基金论文量为1126篇、被引量为30957次、下载量为241816次,2017年影响因子为1.02。该期刊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首批资助期刊,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杂志信息
刊名:教学与研究Teaching and Research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历史沿革
1953年,《教学与研究》创刊,月刊。
1961年,该刊刊期由月刊更改为双月刊。
1965年至1978年,该刊停刊。
1979年,该刊开始复刊,刊期为双月刊。
1997年,该刊刊期由双月刊更改为月刊。
2000年起,该刊页面尺寸改为为9cm。
2014年12月,该刊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栏目介绍
主要栏目
《教学与研究》主要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经典著作研读、哲学问题探索、政治经济学前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与世界、西方思潮评介、研究述评、教学难点解析、动态·信息等栏目。
2005年,该刊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首批名栏工程” 。
读者对象
《教学与研究》主要读者对象是高校、各级党校、各类成人院校的理论课教师,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工作者,以及有关学科的大学生、研究生等。
办刊特色
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前沿性、创新性”的学术品位、学术风格、学术特色。
人员编制
据2020年第01期期刊内页显示,《教学与研究》编委会拥有委员21人。
主要成果
出版发行
2007年,该刊在《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排名的学科分类(马克思主义类)排名(按全文转载量)中位列第五、2008年位列第二。
2009年,该刊在《复印报刊资料》综合性学术期刊按全文转载量总排名中位列第十、按全文转载率总排名位列第十三;同年《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分类期刊按全文转载量和按全文转载率总排名均位列第十。
2010年,该刊在《复印报刊资料》综合性期刊按全文转载量总排名位列第六、按全文转载率总排名位列第七、按综合指数总排名位列第四;同年《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分类期刊按全文转载量总排名位列第七、按全文转载率总排名位列第二、按综合指数总排名位列第五。
据2020年3月9日中国知网显示,《教学与研究》出版文献共8260篇。
据2020年3月9日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教学与研究》载文量为3343篇、基金论文量为1126篇。
影响因子
据2020年3月9日中国知网显示,《教学与研究》总被下载2572566次、总被引45188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300、(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811。
据2020年3月9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教学与研究》被引量为30957次、下载量为241816次;据2017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教学与研究》影响因子为1.02(教育学综合刊均影响因子为0.7),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670种)中排第1407名。
收录情况
荣誉表彰
该刊曾被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文化传统
精神理念
办刊宗旨
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服务,同时兼顾相关领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办刊思想
坚持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关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成果、新进展,关注当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相关学科专业教学、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意识、学术意识、问题意识、前沿意识,力求所刊发的文章可以及时而准确且全面、系统、深入地反映当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相关学科之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思想流变,反映当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相关学科之专业教学、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和改革的形态和信息,并努力尝试着对其中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和阐释。
刊名题字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郭沫若为该刊刊名题字。
写作格式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
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
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选择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的具有独立性的实在词。
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
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
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据应注明资料来源。
9.注释: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释义性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其序号为①②③……。
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其他未说明文献〔Z〕。格式与示例如下:
(1)图书类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责任者(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建议外文刊名后加ISSN号),年,卷(期):起止页码.
(3)报纸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4)古籍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O].其他责任者(包括校、勘、注、批等) .刊行年代 (古历纪年)及刊物机构(版本).收藏机构.
(5)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6)电子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7)文献重复引用标记: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只出现一次,其中不注页码;而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角标外著录引文页码。
11.基金项目: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14.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
参考资料
杂志简介 .《教学与研究》官网.2023-12-26
杂志简介.《教学与研究》官网.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