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圣公会
英国圣公会(英文名:the Anglican Church)又称英国国教,是宗教改革运动中基督教新教派之一,为英王亨利八世所创。
1532年,亨利八世要求与王后凯瑟琳(西班牙公主)离婚再娶,遭罗马教皇拒绝,英国遂宣布与罗马教廷决裂,停止向教皇交纳贡赋,建立圣公会,并定为国教,国王为教会首脑。该教派建立之初,仍承袭天主教传统的教义,仪式及组织形式,宗教改革不彻底,但坚持用英文祷告。
1607年,英国圣公会教徒在詹姆斯敦遗迹建立第一个英国殖民地。不久后,英国圣公会成为弗吉尼亚自治领的法定教会。1689年,它又成为英属马里兰省的法定教会,之后于1702年成为纽约殖民地的法定教会。
历史沿革
当教皇拒绝宣布亨利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国王便颁布“至尊法”(Act of Supremacy, 1534),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圣公会的首脑。
亨利的继承者爱德华六世在位期间,宗教改革之风传入英格兰共和国。玛丽一世在位的五年里天主教得以恢复,但伊丽莎白一世即位(1558),重新宣布英国圣公会为国家教会,以“公祷书”(Book of Common Prayer, 1549)和“三十九条信纲”(Thirty-nine Articles, 1571)为礼仪和教义的标准。
17世纪清教徒运动兴起,终于演成英国内战(English Civil Wars, 1642~1651);共和(Commonwealth)期间政府镇压圣公会,但1660年圣公会又恢复。
18世纪圣公会中出现福音派,强调新教传统。
19世纪英国又兴起牛津运动(Oxford movement),强调天主教传统。
20世纪英国圣公会积极参加普世教会运动。英国圣公会保留主教制,首脑是坎特伯雷大主教。
1992年教会举行投票以任命女性为牧师。
美国圣公会
美国圣公会(Episcopal Church)源自英国圣公会,两者间仍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