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海长裙竹荪
竹海长裙竹荪是四川省长宁县的特产,也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长宁县被誉为“中国竹子之乡”,境内拥有“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蜀南竹海。蜀南竹海中天然生长的长裙竹荪曾获得“四川省科技成果认证”和“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合格证书”,并在国内外多次获奖。竹海长裙竹荪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八种元素,具有防癌抗癌和增强免疫力的功效,被誉为“真菌皇后”。
形态特征
竹海长裙竹荪是一种食用菌,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竹荪属。它是通过对蜀南竹海的野生竹荪进行驯化和培育而成的新品种。竹海长裙竹荪不仅具有食用、医疗和保健价值,还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能够有效地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繁殖和生长,从而确保菜肴或汤不会腐败变质。天津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竹荪中含有天然的抑菌成分,具有广泛的抑菌作用,特别是对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苏云金杆菌等8种细菌的抑制作用显著。此外,研究人员还在米粒淀粉类、豆腐蛋白类、猪肉肉类等食物中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竹荪的防腐效果非常显著。
分级标准
竹海长裙竹荪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等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自然环境
竹海长裙竹荪的产区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暖春早、夏长较热、初秋降温快、仲秋多绵雨的特点。年平均气温约为18.3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可达22.2摄氏度,最低气温为15.4摄氏度。无霜期长达357天,年日照时数仅为1198.4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6毫米,大部分降雨集中在7月至8月。空气湿度通常在79%至87%之间。产区的地貌主要为低山和浅丘,沿着长宁河辐射分布,地形倾斜,切割强烈,形成了以长宁河为中心的地形。土壤类型主要包括紫色土和黄壤土,土壤母质主要是各种砂、页岩风化物,质地疏松,耕性良好,pH值介于4.4至8.5之间,以酸性和中性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非常适合竹荪的生长。
历史文化
长宁县万岭箐(现称蜀南竹海)因盛产竹荪而闻名。据史料记载,竹海中有五种野生竹荪,包括长裙、短裙、红托、棘托以及杂色竹荪,其中长裙竹荪被认为是最优的品种。清朝时期的《素食说略》中提到:“竹松,或作竹荪,出四川。滚水淬过。酌加盐、料酒,以高汤煨之。清脆腴美,得未曾有。或与嫩豆腐、玉兰片、色白之菜同煨尚可。不宜夹杂别物并搭馈也。”民国时期,《长宁县志》记载,竹海每年可产出数千斤野生竹荪,价格高昂,曾在清朝成为贡品。1999年出版的《辞海》指出:“中国四川南部最多,可供食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改变竹林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野生竹荪的产量大幅减少。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时,品尝了由长宁县提供的长裙竹荪制成的“竹荪芙蓉汤”,并对这道菜品赞不绝口。此后,国际上掀起了“竹荪热”,竹海竹荪逐渐被全球餐饮界认可。1984年,长宁县成立了“竹荪研究所”,并建立了“竹荪协会”,邀请专家学者前来考察、授课和培训。1986年,长宁县成功培育出室内人工栽培的长裙竹荪。1990年,长宁县首次实现林下人工栽培长裙竹荪,填补了中国长裙竹荪人工栽培的空白。此后,长宁县进入人工栽培长裙竹荪的时代,并逐步推广到四川省及其他省份。2009年,长宁县申报的《竹海长裙竹荪产业化开发》项目被列入四川省科技厅和财政厅的重点科技支撑计划。2010年,长宁县注册了“竹海长裙竹荪”商标。
生产状况
截至2009年,长宁县共制种1200多万瓶,播种面积达到12000多亩,年产干竹荪600吨,鲜竹荪蛋接近4000吨,总产值超过1.6亿元人民币。该县拥有10万瓶以上的制种大户25家,40万瓶以上的2家,100亩以上成片的竹荪种植示范户10户,50亩以上的35户。全县共有竹荪营销大户25户,竹荪及竹荪蛋加工企业3家。2014年,长宁县竹荪种植面积维持在2万亩以上,带动周边近20个区县发展种植面积近5万亩。全县竹荪总产量超过1000吨(干品),单一竹荪品种总产量居全国首位,产业产值超过3亿元人民币,初步形成“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产业化运营机制。据估算,全县竹荪种植专业大户超过500户,营销大户超过30户。普通农户通过土地租赁、基地务工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据估算带动农户2万户,平均每户增收3000元以上。产品每年出口至日本、东南亚、香港和台湾等地约100吨,出口额接近5000万元人民币。2015年,长宁县竹荪总产量超过1000吨(干品),单一竹荪品种总产量继续保持中国第一,产业产值超过3亿元人民币。全县竹荪种植专业大户超过500户,营销大户超过30户。普通农户通过土地租赁、基地务工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带动农户2万户,平均每户增收3000元以上。2018年,长宁县竹荪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常年制种能力达到1500万袋,干竹荪产量达到1250吨,直接总产值超过5亿元人民币。
主要荣誉
竹海长裙竹荪曾荣获多项荣誉,包括1994年的“亚太地区国际银奖”、1995年的“中国巴蜀食品节金奖”、1998年的“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的“全国竹类展销会金奖”以及2000年7月的“四川省绿色食品银奖”。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竹海长裙竹荪”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4年8月,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长宁县“中国长裙竹荪之乡”称号,并于9月下旬在陕西省杨凌举办的中国国际食用菌烹饪大赛中正式授牌。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竹海长裙竹荪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涵盖宜宾市长宁县北部浅丘区的长宁镇、三元乡、花滩镇、井江乡、铜锣乡、竹海镇、桃坪乡、老翁镇、下长镇、梅白乡、古河镇、开佛乡、铜鼓乡以及南部的低中山区硐底镇、龙头镇、双河镇、富兴乡、梅硐镇等18个乡镇。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4°44′00″至105°03′00″,北纬28°25′00″至28°48′00″。东邻江安县,南毗兴文县和珙县,西靠高县,北接翠屏区和南溪区。
质量技术要求
(1)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
栽培品种为长宁县野生竹荪经人工驯化后选育的长裙竹荪。
(2)生产过程管理
竹海长裙竹荪的生产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无公害林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竹荪》(DB51/T509—2005)。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T/T5017—2001)和《无公害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5018—2001)。为了保障竹海长裙竹荪的品质特色,需要注意掌握五项关键技术措施,并注意把好“四关”,同时注意病虫害防治。
① 掌握好五项技术措施
- a. 选好场地:选择排水良好、无积水、背风阴凉的林地、缓坡地,坡向朝南、腐殖质高的地方。以酸性沙质轻壤土、病虫害较少的环境为首选。如果其他条件合适,仅土质不够肥沃,则应另行选取肥沃的土壤作为覆盖土。
- b. 搭棚作畦:清理场地后平整,开挖排水沟,整理畦床。畦床宽度1至1.3米,长度不限,畦高10至20厘米,畦沟四边倾斜,便于排水。整畦时,先将床内土壤挖4至6厘米,向两侧堆放,敲碎后留作覆土。再挖深10厘米,让阳光暴晒至白色(过白)后,打碎整平畦面。随后用石灰水喷洒畦床内外消毒,也可按0.2千克/平方米茶籽饼浸液喷洒地面杀虫。郁闭度小于0.8的栽培场地需搭建遮阴棚。搭棚采用竹、木条做柱梁骨架。竹木条一般长2.5米,埋入土中30厘米,荫棚高2.2米左右,每间隔2米左右埋一根。纵横排架后用铁丝捆绑固定,以防风吹雨打倒塌。荫棚上方用带叶的杉树枝条或芦苇、茅草、玉米秸秆、遮阳网等遮挡;四周用草帘围住,靠北侧注意适当加厚草帘,以防冬季风寒。
- c. 堆料播种:在畦床上堆料5厘米,撒一层菌种,再堆料10厘米,撒一层菌种,最后堆料5厘米,覆土3厘米,并加弓条罩膜。其中第二层培养料和菌种量要比第一层增加一倍。全部用料和用种量为25千克/平方米培养料,4至5瓶/平方米菌种,料与种的比例为5:1,培养料含水量65%左右。播种采用点播与撒播均可。
- d. 发菌培养:
- - 通风换气:播种后保持每天上午揭膜通风一次,时间为0.5小时。夏季气温较高时,早晚揭膜各增加通风一次,使畦床内空气清新。
- - 保持湿度:菌丝发育期一般为30天。由于培养基内固有的含水量,前期足以供菌丝生长所需,因此一般无需喷水。薄膜内相对湿度保持85%,即盖膜内呈现雾状,并挂满水珠。若气候干燥或温度偏高,表面覆盖物干燥或覆土发白,应即时喷水,以免因培养基干燥而影响菌丝萌发与生长。喷水前期宜少不宜多,若过湿,易导致菌丝霉烂。
- - 控温发菌:长裙竹荪菌丝生长阶段温度5至29℃,最适温度24℃。秋末播种气温较低,可采取罩紧盖膜并缩短通风时间,同时拉稀荫棚盖物,引入光线增温,促进菌丝快速发育。初夏播种气温较高,应注意早晚揭膜通风,并加厚荫棚盖物,防止因温度过高料内水分蒸发,影响菌丝正常生长。
- e. 出菇管理:
- - 首先要注意湿度变化,灵活掌握喷水。出菇期培养料含水量以60%为宜,覆土含水量不低于20%。出菇前期即菌蕾形成初期每天喷水一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为好。从感官上看,畦床罩膜内呈雾状,并挂满水珠。若水珠明显下滴且量多,表明已达95%以上,应揭膜通风半小时,防止湿度过大引起烂蕾。在夏季,需加厚荫棚遮盖物,防止水分蒸发。当菌蕾长成球状时,每天应在早晚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达90%至94%,否则,水分不足会引起子实体萎缩。喷水要作好“四看”,即一看覆盖物,竹叶或草变干时,就要喷水;二看覆土,覆土发白,要多喷、勤喷;三看菌蕾,菌蕾小,轻喷、雾喷,菌蕾大,多喷、重喷;四看天气,晴天干燥,蒸发量大,多喷,阴雨天不喷。
- - 其次要调适温度,创造最佳生长环境。长裙竹荪从菌蕾形成到子实体成熟,大约需要30天左右,温度要求20℃以上,而25至32℃菌蕾生长速度最快,一般25天即可形成子实体。出菇期间,气温如高于35℃时,常出现菌裙粘结不易下垂,或托膜增厚破口抽柄困难。因此必须采取四项有效措施防止高温:一是荫棚遮盖物加厚,形成“一阳九阴”;二是早晚揭膜通风,中午气温升高时,打开罩膜两头,增加透气,夜间揭开四周盖膜;三是用井水或泉水早晚喷水一次;四是畦沟浅度灌水,即灌跑马水,降低地温。
- - 再次要加强通风换气,防止畸形。竹荪菌蕾发生至子实体形成,需要充足的氧气,若二氧化碳浓度高,则子实体变为鹿角状。因此,出菇期间必须加强通风换气。一是坚持每天上午通风半小时,气温高,早晚揭膜通风各一次,以防二氧化碳沉积;二是中午气温极高,盖膜两头打开透气,若降温需要,也可四周揭膜通风;三是荫棚南北向打开通风窗对流,使畦床保持空气新鲜无异味。
- ② 注意把好“四关”
- a. 菌种质量关:竹荪菌种要求菌丝粗壮,长势整齐,无中断,无杂菌污染斑块。气生菌丝浓密,呈束状;培养基与瓶壁紧密相连,无收缩脱落现象。对于菌丝软弱无力,颜色发黄,甚至自溶,一级菌龄过长衰败、抗逆性差,不应选用。
- b. 堆料播种关:培养料铺入畦床采取平铺,用物轻拍,保持料与种能接触即可。如果料太松与种脱离,则不利于菌丝生长。三层料二层种,中层料厚、上下层稍薄。粗料宜占70%至80%,碎料应占20至30%,使料粗细均匀,有利于菌丝吸收养分继续生长。堆料播种时要做到边堆料,边播种,边覆土,一气呵成,切不可让料和菌种被风晾干,影响菌丝萌发,甚至干死。
- c. 菌丝保护关:菌丝在生长蔓延出土面时,不要随意翻动培养料和覆盖的竹叶或树叶等,一旦扯断菌丝或破坏竹荪原基,会影响竹荪生长。
- d. 田间管理关:发菌期与出菇期两个阶段严格区分。发菌期以通风保湿为主,覆土后盖草盖膜保温保湿,湿度不超过85%,温度自然。出菇期30天以喷水防高温为主,幼蕾期喷水宜轻、小雾;发育期则需重、多、勤,前后有别。高温季节采取措施降温,防止菌蕾萎蔫。
- ③ 病虫害综合防治:长裙竹荪在生长过程中遇到高温、高湿,在酸性培养料上会发生绿、毛、曲霉等杂菌危害。其防治方法是勤通风换气,避免高温高湿。当杂菌出现后,轻轻去除杂菌的培养料,再用石灰粉覆盖,或用1:500倍的多菌灵或托布津药液喷于除去杂菌的表面,并加强管理。长裙竹荪在生长过程中常遇白蚁、蛞蝓、跳虫、螨类虫害。可分别用以下方法杀灭:
- - 白蚁:按生活习性,可人工捕捉、灯光诱杀、或用白蚁净药物杀灭;
- - 蛞蝓:一般用1至2%的食盐水滴杀;
- - 跳虫:出菇前用500倍辛硫磷喷杀;
- - 螨类:用克螨特2000倍液喷杀,再加强通风换气。
- (3)竹荪的采收及干制
- ① 竹荪的采收:竹荪从菌蕾生长至破蕾成熟,需20天左右。但从菌蕾破壳至子实体发育成熟,仅需4至6小时。因此,竹荪的采收要及时,最佳采收期是菌裙完全张开时。竹荪破蕾有一定规律,每天凌晨6至9时竹林内空气相对湿度高,应在每天早晨8至9时前往栽培场等待竹荪展开,一旦菌裙张开,立即采收。用金属刀具作为采收工具,切记不要用手扯断,必须用刀从菌托底部切断菌索。采收时应尽量避免成熟孢液沾染在菌裙、菌柄上。采收后,应及时剥除菌盖及菌托,及时处理好菌裙和菌柄,将未被孢液或泥土污染的洁净菌体存放在干净塑料篮内,将被孢液或泥土污染的部分单独放置在其他容器内。被孢液或泥土污染的地方,还需用水冲洗。清洗时,先用柔软的小刷清除污染部位,注意保护好菌裙和菌柄的完整性,切勿损坏。
- ② 竹荪的干制:新鲜的竹荪具有浓郁的气味,可用10%葡萄糖水浸泡20至30分钟,既能除去异味,又能保持菌体洁白。竹荪的干制可通过晒干和烘干两种方式进行。将采收的菌幕和菌柄用清水洗净,然后放入经清洁并涂抹一层猪油的烤筛上烘干。也可先晒一段时间,再用电烤箱或炭火烘房烘干。烤箱或炭火烘房的温度控制过程:初始温度为40℃,随后升至60℃,之后再降至40℃,每隔两小时变换一次温度。烤箱或炭火烘房上方应设有排湿孔,下方应设有进气孔,以便排出湿气。烘干后将烤筛取出,静置20至30分钟后,待其变软后再包装。
- (4)生产记录要求:竹海长裙竹荪生产的全过程,要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加工制作档案、产品出入库档案,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专用标志使用
本规定地域范围内的竹海长裙竹荪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参考资料
“竹海长裙竹荪”争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央广网.2024-09-13
竹海长裙竹荪.香哈网.2024-09-13
特产.特产.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