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瓣带叶兜兰
长瓣带叶兜兰是长瓣兜兰与带叶兜兰的天然杂交种。(学名:兜兰×grussianum):属兰科,兜兰属地生或半附生植物植物。根状茎具稍肉质。茎短,叶基生,对折;叶片两面绿色有深浅绿色不规则斑纹,背面有时淡紫红色,花葶从叶丛中长出,花大而艳丽,有色泽;中萼片较大,常直立,花瓣向两侧伸展或下垂;囊口常较宽大,囊内一般有毛;蕊柱短,常下弯,花药2室,具很短的花丝;果实为果。
兜兰花比较雅致,色彩比较庄重,色及带有不规则斑点或条纹。花瓣较厚,花朵开放期比较长。属观赏类花草。
形态特征
亲本:1、长瓣兜兰:附生植物,较高大。叶基生,二列,2-5枚;叶片宽带形或舌状,厚革质,干后常呈棕红色,长15-30厘米,宽3-5厘米,先端近浑圆并有裂口或小弯缺,背面中脉呈龙骨状突起,无毛,基部收狭成叶柄状并对折而彼此套叠,长度一般可达6-7厘米。花葶近直立,长30-80厘米,绿色,无毛或较少略被短柔毛;总状花序具2-4花;花苞片宽卵形,长与宽各约长2厘米,先端钝并常有3小齿,近无毛;花梗和子房长达5.5厘米,无毛;花大;中萼片与合萼片白色而有绿色的基部和淡黄绿色脉,花瓣淡绿色或淡黄绿色并有深色条纹或褐红色晕,唇瓣绿黄色并有浅栗色晕,退化雄蕊淡绿黄色而有深绿色斑块;中萼片近椭圆形,长4-5.5厘米,宽1.8-2.5厘米,先端具短尖,边缘向后弯卷,内表面基部具短柔毛,背面中脉呈龙骨状突起;合萼片与中萼片相似,但稍宽而短,背面略有2条龙骨状突起;花瓣下垂,长带形,长8.5-12厘米,宽6-7毫米,扭曲,从中部至基部边缘波状,可见数个具毛的黑色疣状突起或长柔毛,有时疣状突起与长柔毛均不存在;唇瓣倒盔状,基部具宽阔的、长达2厘米的柄;囊近椭圆状圆锥形或卵状圆锥形,长2.5-3厘米,宽2-2.5厘米,囊口极宽阔,两侧各有1个直立的耳,两耳前方边缘不内折,囊底有毛;退化雄蕊倒心形或倒卵形,长1-1.2厘米,宽8-9毫米,先端有弯缺,上面基部有1个角状突起,沿突起至蕊柱有微柔毛,背面有龙骨状突起,边缘具细缘毛。蒴果近椭圆形,长达4厘米,宽约1.5厘米。花期7-9月,果期11月。
亲本:2、带叶兜兰: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叶基生,二列,5-6枚;叶片带形,革质,长16-4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急尖并常有2小齿,上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并稍有紫色斑点,特别是在近基部处,中脉在背面略呈龙骨状突起,无毛,基部收狭成叶柄状并对折而多少套叠。花葶直立,长20-30厘米,通常绿色并被深紫色长柔毛,基部常有长鞘,顶端生1花;花苞片宽卵形,长8-15毫米,宽8-11毫米,先端钝,背面密被长柔毛,边缘具长缘毛;花梗和子房长4-5厘米,具6纵棱,棱上密被长柔毛;花较大,中萼片和合萼片除边缘淡绿黄色外,中央至基部有浓密的紫褐色斑点或甚至连成一片,花瓣下半部黄绿色而有浓密的紫褐色斑点,上半部玫瑰紫色并有白色晕,唇瓣淡绿黄色而有紫褐色小斑点,退化雄蕊与唇瓣色泽相似,有2个白色“眼斑”;中萼片宽卵形或宽卵状椭圆形,长3.5-4厘米,宽3-3.5厘米,先端钝,背面被疏柔毛,边缘具缘毛;合萼片卵形,长3-3.5厘米,宽1.8-2.5厘米,亦具类似的柔毛与缘毛;花瓣匙形或狭长圆状匙形,长5-7.5厘米,宽2-2.5厘米,先端常近截形或微凹,稍扭转,下部边缘皱波状且上面有时有黑色毛,边缘有缘毛,内表面基部有毛或近无毛;唇瓣倒盔状,基部具宽阔的、长约1.5厘米的柄;囊椭圆状圆锥形或近狭椭圆形,长2.5-3.5厘米,宽2-2.5厘米,囊口极宽阔,两侧各有1个直立的耳,两耳前方边缘不内折,囊底有毛;退化雄蕊近正方形,长与宽各8-10毫米,顶端近截形或有极不明显的3裂,基部有钝耳,上面中央和基部两侧各有1枚突起物,中央1枚较大,背面有龙骨状突起。花期4-5月。
该种为长瓣兜兰(兜兰 dianthum)与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的天然杂交种,植株形态介于两亲本之间,花1-2朵,背萼白色有褐色脉纹,花瓣边缘波状,不扭曲,有许多紫红色疣状细斑点;花期秋季。
产地分布
仅产中国广西,生境位于两亲本交汇的山区林中石隙上腐殖土中。
生长习性
兜兰对温度的条件较为宽松,日间温度约为20-25℃,若上升至30-38℃时亦能忍受,只是生长较差而已,温度过高时,可配合喷水和通风的办法来调节;夜间温度最好维持在15-20℃之间,极端低温可能会使兰株受冻,产生寒害,虽然一些高海拔的山区原种可耐0℃左右的低温,但对大多数品种而言,以不低于5℃为佳,尤其是一些热带低地生长的种类,冬季的安全越冬温度应在10℃以上。
栽培技术
兜兰栽培管理上,与一般其他兰花有所不同。
基质
基质选择:地生种可以使用像国兰一样的栽培基质,如腐叶土、泥炭、苔藓植物、河砂等,单独或混合使用,盆底需垫一层碎石或陶粒等,以利于排水。附生种的基质则可以像蝴蝶兰、文心兰等一样,使用水苔、蛇木屑、树皮、碎石、陶粒等。
温度
温度控制:兜兰在30℃以上可能停止生长,3-6月的温度最好不超过22℃,否则可能影响开花。所有的兜兰,以有较大的昼夜温差为好,特别是在春季以及炎热的夏季里夜间冷凉最佳,当植株孕育花芽的时候更是如此。
按叶色不同,兜兰可分为绿叶种和斑叶种两大类。一般来说,绿叶种原生于高山地区,性喜冷凉,生长适温12-18℃,在广东省平地较不易栽培,越冬温度也可较低,最好保持在8-10℃;斑叶种则为喜温性,生长适温15-25℃,在广东平地可以培养正常开花,也需要较高的越冬温度,宜保持在10-15℃之间。但是越冬温度也不可太高,如果温度在20℃左右,叶片会生长过于肥大而下垂,形成的花芽也不能开花,花芽及植株还常常出现腐烂现象。兜兰的抗寒能力远不如我国常见的春兰、蕙兰,若温度降至1-2℃,叶片会慢慢枯萎变褐、脱落,最终死亡。若温度长期维持在5℃左右,植株叶片虽为绿色,但颜色暗淡、无光泽;春季开花的种类,花芽会生长缓慢,花期推迟。
光照
光照控制:兜兰在野外生长在阴湿的林下,因此与其他兰花一样,在栽培中必须进行遮光。如果接受的阳光太强,植株会生长缓慢、矮小症,或出现日灼病,严重时叶干枯甚至整株死亡。但是如果遮光过度或放置在室内太暗处,则会影响花芽分化和开花。在华南地区栽培,夏季可以遮去80%的阳光,春秋季遮去60%,冬季遮去50%。
浇水
由于兜兰没有贮藏养分和水分的假鳞茎,因此抗旱能力比较差。在栽培过程当中,需要保持基质湿润,不宜缺水,但在冬季须适当减少浇水次数。兜兰也喜欢较高的空气湿度,因此像在南方秋冬、北方冬春季气候干燥时,应经常向叶面进行喷水,在温室内向地面、道路、四壁及台架洒水。
通风
兜兰喜欢通风良好的场所。在高温高湿季节尤其在温室内栽培,更要注意通风,否则极易出现软腐病,幼叶和嫩芽逐渐变黑枯死,严重时整株死亡。如果发现这种现象,必须立即停止向叶面喷水,加强通风,降低室内温度,并喷施杀菌剂。
施肥
适当施肥可以保证兜兰健壮生长和开花。但是兜兰对盐很敏感,一定不能多施,以免产生盐害。如果不能够正确把握好施肥技术,还是少施为妙。台湾省的兰界人士有个好方法可防止盐分累积,就是在浇水后1-2小时后待基质中的盐分可以析出后,再浇水一次。
一般除了冬季以及夏季气温过高时不施肥外,其他时间可15-20天喷洒2000倍左右的水溶性速效肥一次,要注意肥料中氮、磷、钾的比率,未开花株用N-P-K=20-20-20或15-15-15的肥料,近开花株补充磷钾肥,以促进开花。地生种也可以使用农家肥,但必须加水腐熟后方可稀释施用。
病虫防治
兜兰的病虫害多发生于夏季多雨和酷暑的季节,常见的病害有茎腐、炭和褐斑等病害,每2周用百菌清和托布津500-1000倍液喷洒可防止这些病害的发生,同时要改善通风条件,才能杜绝兜兰的发病。常见的虫害有介壳虫、粉虱、蛞蝓和蜗牛等,防治方法可用相关农药喷杀或诱杀。兜兰病毒病是不治之症,一经发现要立即隔离或予以深埋弃置,以免传染其他健康植株,最终全军复没。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