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草原田鼠

草原田鼠

草原田鼠是啮齿目仓鼠科的一种动物。体长13-18厘米,皮毛颜色可以从黄褐色、红褐色至黑褐色,通常下体灰色。尾很短。通常为体长之1/3或1/4。耳壳正常。后足掌部仅近踵部被毛,其余部分裸露,足垫明显可见。颅骨大小和形状随种不同而异,腭骨后缘中央均与翼状骨突相联结。上门齿向下垂伸或略向前倾延,第1下臼齿横叶前方有4~5个封闭的交错齿环,第3下臼齿均具3个半月形或类长方形的斜列齿环。被毛多蓬松。吻部短而钝,耳壳短小。足及四肢均较短,无颊囊。头骨粗而坚实,臼齿一般都分成很多齿叶。咀嚼面平坦,其上有很多左右交错的三角形齿环(少数种类其排列似左右相对),臼齿能终生生长;在鳞骨上生有眶后嵴。营地栖和地下生活,生活于草地,林地,沼泽,沿着湖泊和河流的堤岸。以植物为食。

形态特征

体型较小,成兽体长不超过150毫米,体重20-60克。尾短,为其体长的1/4-1/5。耳甚小,几乎隐藏于毛中。背色沙黄色,由头至臀部色调一致,有少数标本头部色调较深。背毛基部黑灰色,尖端沙黄色,杂有少量斑鱾。体侧部颜色较淡,但与背部色调界限不清楚。腹面乳灰色,毛基为灰色,毛端为乳白色。足背之毛色较淡,呈淡沙黄色。尾上下一色,稍深于足背。

生活习性

草原田鼠栖息在休耕地或干草地上。它们挖浅浅的洞穴,穿过地表的植被。冬天时,它们会在雪下挖隧道。它们的通道用于多种目的,从保护自己免受天敌的侵害到觅食。草原田鼠很容易受到干扰。一旦它们察觉到附近有天敌或威胁,就会毫不犹豫地利用自己的洞穴。与草地耗子相比,草原田鼠更喜欢栖息在干燥的地区。草原田鼠全年活跃。在寒冷的天气里,它们更喜欢白天活动;在其他时间,它们主要是夜间活动。草原田鼠生活在群体中,并且已知它们在群体中表现出类似人类的社会行为。

分布范围

分布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省,拉布拉多,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曼尼托巴省,新不伦瑞克省,西北地区,新斯科舍省,努纳武特地区,安大略省,爱德华王子一,魁北克省萨斯喀彻温省,育空地区),格鲁吉亚墨西哥,美国(阿拉斯加州科罗拉多州,康涅狄格,特拉华州,佛罗里达,佐治亚州爱达荷州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衣阿华,堪萨斯,肯塔基州缅因州马里兰州马萨诸塞州,密歇根,明尼苏达州密苏里州蒙大拿州内布拉斯加州新罕布什尔州新泽西州新墨西哥州纽约州北卡罗来纳州北达科他州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罗得岛州南卡罗来纳州南达科他州田纳西州犹他州佛蒙特州,弗吉尼亚州,华盛顿州西弗吉尼亚州威斯康星州怀俄明州)。

繁殖方式

草原田鼠以其与伴侣的配对结合而闻名。雄性草原田鼠与雌性伴侣保持持续的接触,这种关系维持了它们一生。如果雌性草原田鼠死亡,雄性不会寻找新的伴侣。此外,这种持续的关系更多是社交而非性行为。草原田鼠行为的独特性与催产素抗利尿激素有关。雌性草原田鼠大脑中的催产素受体位于奖赏系统中更密集,并且比其他物种拥有更多的受体,这导致了对社交行为的“上瘾”。在雄性草原田鼠中,抗利尿激素受体的基因片段更长,而山地田鼠的基因片段更短。需要进行大量工作来确定耗子模型的研究结果在人类等结合动物和黑猩猩等非结合动物中的适用程度。

草原田鼠主要是草食性动物,以草、根、水果、种子和树皮以及一些昆虫为食。它们会储存食物。天敌包括郊狼、鹰、猫头鹰狐属和草原响尾蛇。它们可能会对花园植物和小树造成损害。

在交配季节,草原田鼠会占据个体领地,并防御其他田鼠。它们会用尿液和其他分泌物标记自己的领地。在交配季节之外,草原田鼠会生活在一起。与其他田鼠一样,草原田鼠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繁殖,但主要的繁殖季节是秋季和春季。与其他耗子不同,草原田鼠通常是一夫一妻制的。雌性草原田鼠的妊娠期为20至30天。雌性田鼠每年会在洞穴或地面上的凹陷处铺上植被的巢中产下两到七只幼崽的两到四窝。幼崽的数量取决于食物的供应和雌性的年龄。最多的怀孕次数和最多的幼崽出生发生在春季和秋季。幼崽出生后约八天会睁开眼睛,大约两周后就能自己进食。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LC)。

参考资料

草原田鼠 Microtus pennsylvanicus.草原田鼠 Microtus pennsylvanicus.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