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又称黄浦江,是上海境内吴淞江流域一条已不存在的河流。宋代建镇时,东临上海浦,故取镇名为上海镇。上海地名即源于此。上海浦最早见于北宋郏亶的《水利书》,并在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设立的上海镇以及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设置的上海县名称中得到体现。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户部尚书夏原吉拓宽黄浦江,使上海浦的一段河道成为黄浦江的一部分,而上海浦在陆家嘴街道的一段河道依旧保留。到了晚清时期,残存的上海浦逐步湮没。

吴淞江支流

吴淞江(即今天的苏州河)有两条支流,一条叫下海浦,一条叫上海浦。上海浦在明朝前自南向北流经十六铺、陆家嘴并最终注入吴淞江。

上海浦即黄浦江,它是吴淞江的支流(而绝非不少人相反的认识)。明朝永乐二年,夏元吉对黄浦江进行拓宽工程,上海浦的部分河道被纳入黄浦江中。

下海浦在今虹口区,于清同治年间被填没,至今在提篮桥区附近仍留有下海庙,作为对这条历史河流的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