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述之(1895年-1983年11月28日),男,湖南邵阳隆回人,曾化名张次南、欧伯,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及托派领袖。
彭述之早年就读私塾及宝庆县中,组织学生参与反袁斗争和抵制“二十一条”。1919年入北大投身五四运动,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1921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任中共莫斯科支部书记,参与共产国际活动。1924年回国后主编《新青年》《向导》,次年中共四大当选中央局委员,主管宣传工作,成为党内核心成员。
1927年,彭述之支持陈独秀右倾路线,拒登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参与上海暴动失败后转向托派。1929年被开除党籍,与陈独秀组建托派组织,主编《火花》等刊物。1932年因反蒋抗日言论与陈独秀同被国民党判刑,狱中痛陈政府弊政。1937年出狱后与陈决裂,任第四国际中国支部书记,1941年公开批判陈独秀。抗战期间赴港创办托派刊物,1948年改组托派为“中国革命共产党”并迁总部至香港。1949年后流亡越南、欧洲,1951年进入第四国际领导层,后因路线分歧另立派系,致力于托派理论活动。晚年辗转日本、美国,坚持反建制立场,1983年病逝于美国。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彭述之生于隆回县羊古坳乡转角丘村(今属中团乡),其家乡邻近近代思想家魏源故里,兼具文化传统与开放意识。早年就读私塾,后入宝庆县中(亦称邵阳中学),在校期间组织学生会,参与反袁斗争和抵制"二十一条"的爱国运动。1917年毕业后返乡执教一年,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投身五四运动,成为新文化思潮的参与者。
参加革命
1920年秋,彭述之辗转长沙、上海投身革命,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1921年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深造,期间担任中共莫斯科支部书记,参与共产国际远东工人大会,并以联共党员身份参加莫斯科地方政治活动。1924年作为中共中央代表与李大钊共同出席共产国际五大,同年归国后任教上海大学,主编《新青年》《向导》等刊物,成为早期马列主义传播的重要推手。
1925年,彭述之在中共四大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任中央宣传部主任兼《向导》主编,进入领导核心。此间曾向家乡寄送《共产党》《向导》等刊物传播革命思想。
1927年,彭述之转向支持陈独秀右倾路线,拒登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参与上海工人武装暴动失败后,逐渐与中央路线产生分歧。1928年4月被开除中央委员职务,次年11月与陈独秀同被开除党籍,自此成为托派核心人物。托派活动时期,彭述之先后组建"无产者社"、主编《火花》杂志,1931年促成托派组织统一为"中国共产主义同盟"。1932年因反蒋抗日言论与陈独秀同遭国民党逮捕,庭审中公开抨击政府三大弊政,展现革命气节。1937年出狱后与陈独秀决裂,1938年任第四国际中国支部书记,1941年主持托派二大批判陈独秀"右倾"。抗战期间辗转香港创办《求真》《青年与妇女》,1948年改组托派为"中国革命共产党",将总部迁至香港。
1949年,彭述之发表《告中国共产党书》评析中共胜利原因,后因港英当局压力流亡越南、欧洲。1951年进入第四国际领导层,后因路线分歧另立派系。晚年辗转日本、美国从事托派理论活动,始终持反建制立场。
逝世
1983年,彭述之病逝于美国,终年89岁。
个人生活
彭述之一度与向警予恋爱,但党中央不支持。向警予奉命去莫斯科后,彭心情非常糟糕,开始酗酒。陈碧兰和罗亦农原是恋人,因陈先从苏联回国,罗亦农托付彭述之照顾陈碧兰——没想到引来又一段感情纠葛。为了解决陈、罗、彭三人之间的关系,中央政治局又一次召开会议。会上,陈碧兰只是哭,不说话。罗亦农姿态很高,表示自己不计较这些,以后还会与彭述之很好地合作。事后,罗亦农也的确表现得很好,一心扑在工作上。1925年,彭述之与《中国妇女》杂志编辑陈碧兰结婚。
彭述之陈碧兰感情很好,虽经历了被开除出党、漂泊海外的颠沛生活,但相伴终生。陈碧兰在晚年撰写的《回顾我和彭述之的岁月》一文中写道:“自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后,直到今日的整整三十八年的悠长岁月中,彭述之的生活经常陷于贫穷、惊险、恐怖与逃亡的状态……从国民党的追逐、逮捕、监禁,斯大林党的造谣、污蔑乃至企图迫害;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恐怖、追逐和迫害,曾有数次都是在千钧一发的死亡线逃脱出来的。他活像一个扮演惊险影片的主角。假如单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一个‘幸运儿’!”
彭述之弥留之际嘱咐女儿陈映湘一定要回湖南隆回老家看一看。
主要作品
主要贡献
彭述之著作颇丰,撰写的《帝国主义和义和团运动》《谁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都是大革命时期的重要著作。彭述之口才好,擅长演说,很受苏俄当局的重视,连苏联负责第三国际工作的季诺维也夫也称他为“老夫子”。
1924年10月,直系将领冯玉祥乘第二次直奉战争之际突然率部占领北京,囚禁贿选总统曹锟,并发出停战主和通电,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11月13日,孙中山在国共双方的支持下,抱病离粤北上。途经上海时,孙中山遭到租界当局的刁难。彭述之当即在《向导》上发表《孙中山先生来沪与帝国主义》一文,指出上海法租界巡捕阻止中国国民欢迎自己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并想尽快赶走孙中山,再次证明帝国主义是中国的乱源,它们与封建军阀相因而成。
1926年7月底至1927年3月,北伐军相继占领九江、武昌、南昌、南京等地,中国革命形势迅速向前发展。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不但使英日等帝国主义者惊恐不安,同时也使国民党右派痛恨不已。而对错综复杂的时局,彭述之相继在《向导》杂志上发表了《孙传芳解散“上海保卫团”与上海资产阶级》、《目前革命中的联合战线问题》等23篇文章。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是揭露军阀之间勾结的阴谋及其行将崩溃前的凶残、反动;二是阐述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困扰;三是主要论及革命联合战线内部的右倾问题及其危险。这一时期,彭述之还参与领导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后两次起义的有关组织准备工作。
人物评价
“彭述之死了,一个老革命家逝世了……这样一位始终不变,为一个政治主张而斗争终生的革命者,不管他的所信正确或者错误,也不管他的事业成功或者失败,他之值得人们悼念、值得后来者的研究,那是完全应该的。”(王凡西《双山回忆录》)
在国外流亡期间,他始终坚持托派观点,从事托派活动,对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持敌视态度。(中国政府网)
参考资料
“二把手”彭述之: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是不怕开除党籍的.华声在线.2025-02-22
中共早期领导人——彭述之.华声在线邵阳频道.2025-02-22
彭述之.邵阳市人民政府.2023-11-17
彭述之.中央人民政府.2025-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