鬟羚
鬟羚,别名大山羊、四不象、山驴、明羊。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鬟羚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季雨林及热带雨林等多岩石地带。
简介
鬟羚体形中等,头狭长,尾极短,四肢长。颈背有发达的鬟毛。无论是雄性还是雌性均有发达的角,体毛稀疏,短而坚硬,躯体毛呈棕黑色短毛。多在晨昏或夜间活动,单独或成对出现。以青草、嫩芽、枝、叶和果实为食。鬟羚分布于滇西北等地。现存数量一般,属于国家II级保护动物,被列入CITES附录I。
形态特征
外形似羊,体长140~190厘米,肩高85~94厘米,体重50~140千克。颈背至脊背有纵行鬣毛。雌雄均有1对尖的黑角,短而光滑。身体的毛色较深,以黑色为主,杂有灰褐色毛,毛基为灰白色或白色。暗黑色的脊纹贯穿整个脊背。头后自角的基部到颈背的鬣或鬃毛很长,由颈部下披,成为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四肢的毛为赤褐色,向下转为黄褐色。
鬣羚的蹄子由两个灵活的主蹄和其后的两个悬蹄组成。主蹄形状紧凑,前端窄尖,面积很小,四周环以坚硬的角质。它们靠窄小而坚硬的蹄子轻松地站立于各种险峻的悬崖之上。此外两个主蹄可自由分合,更加利于攀岩。
生活习性
生态习性
以各种灌木的嫩枝叶和杂草为食。性格孤独,不合群,善于在险恶的山岩间跳跃。栖息在多岩石的森林和灌丛等密闭的生境中,在野外栖息于亚热带森林茂密和多岩石的地区。晨昏活跃,多单独活动。利用其发达的眶下腺分泌出的胶状物质来标记周围环境和领域,对传递信息有重要作用。栖于海拔3500m以下的森林茂密多岩石的山区。栖息地平均海拔为4200m以下。常活动于亚热带山地及温带地区的森林中。以杂草及植物的枝叶为食。
纳板河保护区
主要分布在保护区核心区的阿玛多、岩羊中央、安麻山等陡崖岩石山区,在缓冲区的过门山附近、曼费后山等地也有少量分布,数量稀少,是保护区重点保护的动物。鬣羚多生活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冬季也会转移到海拔较低的地方,50年代曾有一头苏门羚在“小武夷”的岩后被农民赶到南门坂田中猎杀。苏门羚一般是独居生活,偶然也有三五只成群的,主要生活在裸岩、环山、陡峭岩下和乱石河谷等环境中,在那里取食薹草属和一些灌木的叶子。
生存方法
鬣羚擅长在陡岩上攀跳,在乱石溪谷之间也能跳跃如飞。奔跑时速可达80公里每小时。除了有良好的视力与平衡感外,最重要的是它们的蹄子。它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副蹄紧紧抓住地面,以坚硬的主蹄支撑身体的主要重量,足缘柔软富有弹性的角质层能够增加附着力,避免失足危险。一旦遇到敌害,它能在其它动物和人认为无路可行的地方,迅速往悬崖峭壁逃去,以惊人的弹跳和准确的起落,飞快地登上悬崖的险峻之处,令敌害瞠目却步进而化险为夷。如果敌害继续向它紧逼,它就会用两后肢支起身子,两只前蹄有力地敲击岩石,借以恫吓敌害。有一些敌害经验丰富,未被吓跑,仍继续进犯。鬣羚便把头低下来,在悬崖峭壁上静候来犯者,如果对方稍有不慎,被它的利角一撩,就可能失去重心而葬身崖底。
濒危原因
鬣羚凭借得天独厚的栖息地,在面对其他动物界敌害时能游刃有余,但面对人类盗猎者,悬崖峭壁却成了其致命的弱点。它们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悬崖绝顶,犹如“活靶子”一般。鬣羚生活在悬崖峭壁,其分布区内森林被大量采伐,使栖息地遭受破坏。此外,由于中华羚体形较大,能提供较多的肉食,其皮板质量又属上乘,常被过度猎杀。
繁殖习性
秋末交配,初夏产仔。为季节性多次发情,怀孕期为220~226天。每年繁殖一次,在秋季的9~10月发情交配,逐偶时雄兽之间也有激烈的恶斗,获胜的苏门羚方才能与雌兽交配,败者有时甚至会被顶死。雌兽的怀孕期约为8个月,幼仔多半于翌年5月下旬至6月初出生,每胎产1~2仔。幼仔2~3岁时性成熟,但2岁时仍然跟随雌兽一起生活,3岁才开始独立活动。寿命约15年。
种群分布
鬣羚分布很广,遍及中国中部和东南部,经过喜马拉雅山脉到印度支那,但在缅甸被C. rubidus 所替代。中国有2个亚种:(1)华南亚种C. m. argyrochaetes Heude, 1869;中国东南长江以南。(2)四川亚种C. m. milneedwardsii David, 1869 (包括maritimus 和montinus);从喜马拉雅到西藏高原东部、四川省、云南省、甘肃省南部、陕西南部到湖北。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逐步北移到北纬33度左右的地区,分布范围北起我国西北的秦岭和青海省的湟水河谷一带,南至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昌都、林芝市以及山南市、那曲、日喀则等地。种群现状在20世纪初时还很多,可是随着近百年的捕杀,其数量正在迅速减少。目前最为稀少的是仅产在中国台湾的台湾鬣羚,据调查,野生不足200只。
国内鬣羚分布相当广,粗略估计全国的鬣羚约有5万只左右。在中国,中华鬣羚主要分布于甘肃省、青海、浙江省、安徽、湖北、江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陕南等地。目前,广东省内南岭、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开山、平远龙文黄田、惠东白盆珠莲花山、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等保护地均有中华鬣羚监测记录。另据80年代后期在西藏地区的野外考察,估计数量有3840±1100只。西南亚种是所有亚种中分布最广的亚种,但还没有有关其数量的资料。华南亚种种群小而且被分割,其分布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经济比较发达,尽管还没有该亚种的种群数量资料,但是确信其数量正在减少,分布面积也在减少。
参考资料
中华鬣羚.中华大百科全书.2024-08-26
白肢野牛、白臂野牛、鬟羚.云南省生态环境厅.2024-08-26
“神兽”天马——中华鬣羚.惠州市林业局.2024-08-26
传说“四不像”是姜子牙的坐骑,那“六不像”呢?.瓯海区图书馆.2024-08-26
中华鬣羚 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