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川(Jason),1982年出生于成都市,200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他是一位资深的室内设计师,曾主持并参与多项大型工程和室内家装设计与施工。刘嘉川的作品受到业界和业主的广泛好评,多次参加展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物生平

刘嘉川,(Jason Liu)1982年生人。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毕业。知名室内设计师、空间规划师、自由撰稿人。犀利解读、独立辨识的新锐从业人,思辨与诙谐并重;传递人文、洞悉人性,诠释空间设计与人文情怀的相映表达。努力践行传统东方人文意境在现代家居美学中多维度、多元化的延生。曾担纲领衔成都艺墅设计工作室设计总监,曾供职东易日盛。历年来主持与参与多项大型工程、室内家装的设计与施工,所设计项目得到了业界和业主的好评,设计作品屡次参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成就

成都华润凤凰城住宅、成都金科天籁城洋房、成都中海金沙府住宅、成都后花园联排别墅、都江堰市建川丽水青城独栋别墅、成都麓山国际社区独栋别墅、成都新津龙湖长桥郡独栋别墅、绵阳市某楼盘住宅样板间、四川名山区星语幼稚园等。

人物评价

1.致力于将传统国学文化融入当代都市人居环境,以及个体居家诉求去风格化后的人文关怀。

2.用笔墨录下东西方艺术对晤之体会的新锐青年,才思敏捷、脱颖而出。

人物访谈

克己以复礼是人生和工作的终极态度

“你好,我知道,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颇多,在您的职业履历中,您认为传统文化是如何与您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联系的呢?”这是笔者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旋即,他说出了四个字:“克己复礼”。他认为:“在古汉语里,‘克’做‘能够’讲,‘克己’就是自己做主。自己做主有很强的主观性,‘复礼’则是实践礼的要求。一个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便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双认同,就是‘仁’”。他如是说。“仁”是充满他作品空间的主题。克己反映在创作过程中是设计技法,复礼则是一种设计思路。同时,克己复礼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是对居者的尊重、对专业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对于美学的溯源,他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风格的精准把握以及去风格化后的当代居住空间价值,他有很深刻的见地。

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设计者不称“师”,顶多算个从业人。所谓师,传道、授业、解惑,是一种示范和表率。很显然,他并不认为示范和表率是创作者应该传递的一种主张。师学相长,互动和促进,符合仁的精神,是一种在设计秩序内的延续,设计者应该是一个杂家,博采众长,去粗取精;这种延续是“人”的因素和“仁”的因素之共荣共生。第一个“人”是业主,第二个“仁”是克己复礼。他的作品往往充斥着人与人性的对话,对居者而言,把设计植入空间的价值并非遥不可及,而将文化和传承,隐隐的溢出,才是空间关系中不可再还原的逻辑起点。

“克己复礼,是恪守一种信念,在当代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体系下,‘复礼’更像一种公信力,是儒学和东方人文在现代家居美学中的契合焦点,更是生活的各个侧面中须臾不可或缺的细节。让创作者沉静、让居者舒适,不盲目、不媚外,让居住的价值最大化让渡于人性的价值。”他娓娓道来……

他的侃侃而谈,让我感受到眼前这位真性情男人的谦逊和率真。他并不隐晦他的生活圈,比如家庭、事业、朋友、愿景等等。有时,他会很坚定地对业主说“不”,有时,也会当一个适时“聆听者”。他说他很喜欢一句台词:“未来属于创造它的人”。他尊重每一位业主的诉求,并躬身实践这种诉求,不可否认的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会将很多“文化符号”的载体植入设计;选与不选,用于不用,取决于居者;也许,这就是他所指的克己复礼吧。他说“每个人的审美、思想、需求都是各异的,设计者不能也不应该,去尝试改变这些要求,而是藉此提升业主的某种眼界,完善一种生活形态。诚然,在这样的思路构架下,设计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实践和认知

他说自己不是一名“多产”的设计人。甚至,他是一位很挑剔的从业者,他认为做设计是一个双向选择的平台,业主希冀找到一名“懂他”的人,并将这种预期付诸实施,在这个节点上,他总会在前期做大量的工作。业主的信赖是他源源不竭的动力,他甚至臆想每个人都能有一颗欣赏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时所呈现出的质朴和简约;同时,他也清晰地明白,不同居住者的心理倾向原本就该有不同的商业呈现。面对这个悖论,有时颇难抉择。“像恋爱双方一样彼此‘包容’,便是与业主的最佳互动形式。实践和认知的结合是一个很大的哲学命题,业主和设计者的相互共融,是将这种结合由表及里、逐秩推进的良好途径。所以‘和而不同’是绝大多数案例所传递的感受”。

“我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不局限类型、不设定领域。”他说人生很短暂、认知有限;对于“未知”的探求是丰富和强大自我的唯一办法,设计人首先得是一个“杂家”,之后方才“术业有专攻”,如果把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设计技法称为“点”,那这个“点”不仅仅反映在几何尺寸、比例度量、色彩配搭上,而要和“线”与“面”串联;此串联,第一需要以整合知识构架为目标的自我学习,第二需要以人为本的设计关怀;前者是认知,后者是实践。

“‘生有涯、知无涯’圣人已经画出了这个圈,我们理当不必吝惜学习时间,按图索骥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他说做设计,思想不能禁于囹,每年至少抽出一次机会出去走走;学习也好,游玩也罢。增长见闻,让人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热爱生活,才能热爱‘家’!

传统文化在设计空间里的表达

当我提到文化在设计作品里的需求时,他徐徐点燃一支烟,在短暂起身驻足后,缓缓坐下;此刻一缕阳光略过他的脸颊,似有倦容,但依然风采。他说道:“这个话题不一而足,见仁见智,我不是国学、艺术大家,姑且斗胆谈谈浅见。”他说他有两个社会属性:自由撰稿人、室内设计人,前者是他的爱好,后者是他的职业,都和艺术相关,又都剥离于传统艺术之外。刘老师说:“我的骨子还深藏文人情结。和兴趣无关、和性情有关;一个向左、一个向右,人的多面性使然,殊途同归。恰如山花烂漫丛中俏的‘俏’。是一种自信、喜悦和从容的形象。”所以,这是一幅乐观、隽永的空间关系图,也是设计意图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显性与隐性双重表达。他给我讲了一段乔治·阿玛尼的故事:乔治经常连续伏案工作12个小时,每当他完成一种设计都要听取下属的意见,“从本质上讲,我是向人们提供服务,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阿玛尼学医出身,“世界均衡”是他的设计概念和准则。显然,“均衡”正是传统文化和设计美学之间的精彩桥段。“当你不知道要穿什么的时候,穿ARMANI就不会错了。”那么,什么样的室内设计才是具有文化传承的呢?“均衡的”,他说。

东方哲学讲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东方美学讲求由内而外的气质与气场。都是一种均衡的认知体系,传统文化更多时候,并非以具象的物件、繁复的造型作为主题空间的深化点,而是以一种隐匿的气质,以不愠不火“诉说”;让观者、阅者感同身受。当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书法、篆刻、瓷器、家具、绘画、刺绣、图腾等文化特征,都可以把空间观感诠释得更为出彩。不过,任何一种文化符号仅是承载这种“隐形表达”的客体;而主体,是一个很庞大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价值就是“人文内涵”。这便是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从业人孜孜以求的终极境界-----好的设计作符合天地之道、是一种从容的生命指征。可以品读、可以传承,历久而弥新。

“坦率的说,我本人热爱国学,但不因循守旧。对包括传统中式在内及其衍生出的各个风格流派十分偏爱,并践行这种文化价值观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当然,我并不否认西方艺术的博大,还是那句话,‘和而不同’吧,努力提升自我修养,培养‘耐心’,把创造、沿袭、品味的过程与“天时、地利、人和”融会贯通,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就是自然法则中最大的‘均衡’”。

最后,应笔者的要求,在访谈结束之际,请他用一句话概括今天的主题。他想想了说:“那就用一句话做为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吧,‘偶来松树下,高枕石上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于是……我很用心地记下了这段话,作为采访手记。“很高兴和您的愉悦交谈,非常感谢,希望能将这份用心和执着,传递给更多人,谢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