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磡村,又称麻磡社区,隶属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道,坐落在羊台山西南面的山脚下。现有各类民房、碉楼共计300多间,其中夹杂着4座保存完好的炮楼与一座天主教堂遗址,被称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
麻磡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村民源于白芒村张姓家族。1819年,麻磡村曾用名为“麻冚围”。1914年,麻磡村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麻磡村属宝安县沙河乡。1963年,麻磡村属南头公社;1983年,麻磡村属南头区西丽街道;1990年,麻磡村属南山区西丽街道。1992年9月,麻磡实业股份公司成立。2006年,麻磡河水质净化工程竣工。2011年3月,南山区重点打造的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环保技术研究院落址麻磡村。
麻磡村全域面积为714.09hm²,建设用地面积为55.94hm²。截至2015年末,麻磡村户籍人口669人,非户籍外来人口9000人。
地名由来
麻磡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源于白芒村张姓。其时,陈氏太婆带着三个儿子(白芒村始祖张统后裔)从西丽白芒村迁居至此繁衍生息。因村庄四面环山,地势不平,交通不便,立村初期更是人烟稀少,十分闭塞,生产、生活麻烦甚多,故取名麻磡村。
历史沿革
1819年,麻磡村曾用名为“麻冚围”。《新安县志》记载,客家后裔迁徙于此,建民居,有“麻石半墙,青砖到栋”的风貌。
清代,麻磡村属宝安县。1914年,麻磡村属宝安县。1926年,回村的南洋华侨拿出多年积蓄,组织村民修建碉楼,用来打击进村抢劫的土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麻磡村属宝安县沙河乡;1958年,麻磡村属超英公社;1959年,“第四战区游击纵队指挥所第四游击挺进纵队直辖二大队”在麻磡村,进行抗日斗争。1963年,麻磡村属南头公社;1979年,麻磡村属深圳市龙华区石岩公社;1981年,麻磡村属南山区南头公社;1982年,麻磡村属罗湖区南头公社;1983年,麻磡村属南头区西丽街道;1986年,“二线”交付使用,“二线”穿过麻磡村,既是特区管理线,又是边境管理线。1990年,麻磡村属南山区西丽街道。1992年9月,麻磡实业股份公司成立。1994年,麻磡村成功引进第一家台资企业。2001年,麻磡村属西丽街道麻磡社区。2002年,“深圳大学城”开始建设,次年,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并入驻。
2006年,麻磡河水质净化工程竣工。2011年3月,南山区重点打造的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环保技术研究院落址麻磡村。2014年,麻磡村引进宝骏项目。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麻磡村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北部,阳台山西南面的山脚下,隶属于水源三村。水源三村是靠近西丽水库水源保护区区域的三个村落群,麻磡村位于水源三村的中部,它西部是白芒村,东部是大磡村,北部是羊台山公园,南部是西丽水库。
气候
麻磡村地处南海之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特点是长夏、短冬,夏季季长平均185天,冬季季长平均25天。日照时数多年平均1924.2小时。气温多年平均22.7℃,日最低气温≤5℃的低温,年平均日数2.9天,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年平均3.3天。降水量年平均1976.8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43天,一年中有两次多雨期:五六月由太平洋热带海洋气团登陆而形成的峰面雨,俗称“龙舟水”;夏秋季节的台风雨,常造成洪涝灾害。风速年平均2.6米/秒,年主导风向为东风,次为东北风和东南东风,常受台风危害。太阳辐射量丰富,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4913兆焦耳/平方米。
水文
麻磡河从村中部流过,是西沥水库的源头。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麻磡村全域面积为714.09hm²。建设用地面积为55.94hm²,占总用地面积的7.8%。非建设用地面积为658.15hm²,占总用地面积的92.2%。建设用地主要为工业用地,用地面积为25.99hm²,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6.5%。
人口
截至2015年末,麻磡村户籍人口669人,其中男性270人,女性399人;80岁以上20人,最年长者94岁(女);实际在村人口50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9000人。祖籍该村的中国香港同胞30人。祖籍该村的华侨1人,居住在印度尼西亚。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和粤语。
经济
农业
传统经济为农业生产,种植水稻、荔枝、砂梨和柿子等。特色农产品有南山荔枝(桂味、双味糯米糍、妃子笑荔枝、禾枝等)、阳台山沙梨。
商业
麻磡村集体经济以厂房出租为主。村民以房屋出租及在深圳就业为主,部分村民经商。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村集体经济分红、工资性收入、商业经营。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端午节灰水粽。
教育
截至2015年,麻磡幼儿园在园幼儿400人,教职工18人。有麻磡篮球场、教育基地足球场、麻磡公园和麻磡村民活动中心。另有社区图书室,藏书约8000册。村内还有南山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南山区关工委中小学生教育基地等。
旅游
客家民居
麻磡村民居为客家民居。阳台山脚下有近4000平方米的老村,有各类瓦房、碉楼共300多座。这些老瓦房构造简单,多采用麻石、青砖作材料,“麻石半墙,青砖到栋”,屋顶瓦片覆盖,屋脊呈船形。代表性民居为麻磡41—47号住宅,始建于清末,土木砖结构,坐东朝西,整体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七间26.5米,进深10.4米;其每间住宅(为一单元)均为二进,大门均有门罩,门罩上或有彩绘壁画、或有灰塑浮雕,后堂有木制小阁楼,硬山顶,平脊。
村中有4座碉楼,保存完好,均始建于民国时期,碉楼墙身厚度约80厘米,窗口四周用条石砌成,墙体用料包括糯米粉、红糖、生石灰、黄泥和沙石等,墙身稳固坚韧。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位于村北93号,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1954年重修。坐东北朝西南,土木结构,三合土夯筑墙体。平面呈长方形,六开间,面阔16.94米,进深7.5米。因自然环境的原因于2000年倒塌,损坏严重,仅剩部分残垣。
木船岗遗址
木船岗遗址,位于麻磡村东南面的一座山丘上,为临河岗地,南北长,东西窄,呈长条形。2006年采集部分陶片和石器。根据其标本特征,将该遗址年代定为夏商之际前后及战国至汉初。遗址上种植着荔枝及龙眼树。
红边岗遗址
红边岗遗址,位于麻磡村的麻磡河西岸的一座小山丘上,为临河岗地,中部隆起,周围低缓,呈椭圆形。2006年采集部分泥质陶片和陶垫。根据标本特征,将该遗址年代定为东周前后。遗址上种植着荔枝树。
麻磡河口遗址
麻磡河口遗址,位于麻磡村的麻磡河西岸的一座小山丘上,为临河岗地,中部隆起,周围低缓,形成馒头形山岗。2006年采集部分夹砂陶片、泥质陶片和石器。根据标本特征,将该遗址年代定为西周晚至春秋前后。
地方传说
阳台山洞穴
麻磡村流传着阳台山洞穴的传说。在麻磡村后阳台山南坡一处三四百米高的峭壁上,有个花岗石大石洞,口窄内宽,最宽处40多米。有村民说,1939年春到1945年之间,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率部队活跃在阳台山,这个山洞就是他们当时的栖身之地,战士们还称此天然洞为巴黎洞。
阳台山天书
翻过麻磡村后山,放眼望去,在阳台山的南侧,有一块光滑平整的巨型石壁。巨石表面有非常清楚的刻痕,酷似英文字母,这些神秘字符就是村里人所称的天书。有文物专家认为,石头上的字纯粹是自然而成,不是人写上去的。
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观文脉 066期 | 麻磡村:看见繁衍的力量.深圳新闻网.2025-04-16
西丽街道办事处简介.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2025-04-16
南山概况.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