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骨唇黄河鱼

骨唇黄河鱼

骨唇黄河鱼(学名:Chuanchia labiosa)是鲤科、黄河鱼属鱼类,体延长,稍侧扁,头锥形,吻突出,口下位,横裂,下唇完整,肉质,表面光滑,唇后沟连续,但两侧深,中部浅,无须,背鳍最后不分枝鳍条强硬,后缘每边有20余枚深刻锯齿。臀鳍起点距腹鳍基底等于或大于尾鳍基部。尾鳍叉形。体内几乎几乎完全裸露无鳞。下咽骨适中,弧形。

主要以着生硅藻和昆虫为食。适应生活于高原海拔3000-4300米的宽谷河段和湖泊中。仅分布于中国青海省龙羊峡以上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白河和黑河

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头锥形,吻突出,口下位,横裂,下颌长显著小于眼径,前缘有发达的角质,但较钝,下唇完整,肉质,表面光滑,唇后沟连续,但两侧深,中部浅,无须,背鳍最后部分枝鳍条强硬,后缘每边有20余枚深刻锯齿,但末端光滑,背鳍起点距吻端显著近于至尾鳍基部,腹鳍起点与背鳍第1,2分枝鳍条相对。臀鳍起点距腹鳍基底等于或大于尾鳍部。尾鳍叉形。体几乎完全裸露无鳞,仅在肩带部分有2-4行不规则鳞片。臀鳞发达,每侧18-24枚,行列前端达腹鳍基部,颅骨宽短,副蝶骨明显上翘,无尾神经骨。下咽骨适中,弧形。

身体背侧灰褐色或青灰色,腹侧银白色,体侧杂有黑色点状或环状斑纹,鳍浅灰色。

栖息环境

骨唇黄河鱼栖息于高原海拔3000-4300米的宽谷河段和湖泊中。喜喜欢河流干支流清冷水域的缓流区的上层水体中活动,也能进入附属水体静水环境中生活。常见于缓环境凉淡水水域的上层,冬季在深水处越冬。

保护级别

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

2021年2月1日,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致危因素

自身因素:由于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水体冷凉,水体基本为贫营养型水体,水中有机质和饵料生物十分稀少,鱼类种群数量少,鱼类普遍生长缓慢,性成熟较晚,骨唇黄河鱼等裂腹鱼普遍在4龄左右才开始性成熟,且怀卵量不高,繁殖力低,致使种群破坏后的自我修复能力比较差,种群组成和结构都十分脆弱,资源一旦破坏,自身基本无法恢复。

涉水工程的修建:涉水工程的修建直接破坏和改变了水域生态环境,使适宜骨唇黄河鱼繁殖的产卵繁殖环境消失,水生生境片断化,水生生境由原河道急流型,改变为水库缓流型,水库水体变深,出现温度分层,冬季下泄水温高,夏季下泄水温低。水体型态、流速、水压、水温的变化,均会对骨唇黄河鱼产卵繁殖产生不利影响。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分析黄河龙羊峡下游水利水电开发的相对密集,形成了连片的水库型水体,在下游的这些水域中已多年采集不到活体样本,但历史资料记载中这些水域是有骨唇黄河鱼分布的,龙羊峡上游水利水电开发力度相对较轻,水体大部分还保持着河道型水体的特点,部分水体仍是原生态,仍有骨唇黄河鱼分布。

扎陵湖骨唇黄河鱼种群被挤压和替代:和历史资料相比较,从调查分析黄河源扎陵湖和鄂陵湖土著鱼类组成比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花斑裸鲤为两湖的绝对优势种,对其它土著鱼类的生存空间挤压明显,在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中记载扎陵湖和鄂陵湖中骨唇黄河鱼还有一定比例,但调查分析骨唇黄河鱼占比明显下降,渔获物中仅占很小比例,两湖骨唇黄河鱼采捕困难,而花斑裸鲤对包括骨唇黄河鱼在内的其它土著鱼类生存空间挤占十分明显,不利于两湖的鱼类多样性。

保护措施

加强栖息地保护研究工作

应进一步与中国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研究骨唇黄河鱼现有栖息地黄河扎陵湖鄂陵湖、班多、羊曲、泽灌河等重要栖息地的保护措施。首先应在上述骨唇黄河鱼的重要栖息地开展较全面的调查工作,较为详细地掌握骨唇黄河鱼的资源状况。其次与当地有关部门详细研究骨唇黄河鱼现有栖息地的保护问题,避免盲目性。黄河青海段建成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7处,对保护区涉及水域的土著鱼类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机构、人员、经费、年度计划,保护责任落实,后期保护效果评估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发挥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涉及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工程环评工作相当繁杂,拖延和阻碍了民生工程的实施。因此在类似与骨唇黄河鱼等土著鱼类栖息地保护问题的研究中是否还是依旧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区是一个值得深究和慎重的问题,有无更加高效的保护方法亟待深入研究。

加强骨唇黄河鱼增殖放流前期的基础生物学研究

黄河青海省境内已开展花斑裸鲤、黄河裸裂尻的规模化放流工作,放流数量已超过1000万尾,从初步的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分析,上述两种鱼类资源已经开始恢复,增殖放流的效果比较理想,但受经费和技术力量的束缚,其它土著鱼类品种的增殖放流工作,主要是受经费和技术力量的严重束缚,土著鱼类的繁殖基础生物学研究工作很难进一步推进。骨唇黄河鱼是青海省最重要的土著鱼类之一,应尽早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规模化放流前的繁殖基础生物学研究工作,早日开展增殖放流工作,这也是中国国内外公认的恢复土著鱼类最直接的方法。

繁殖方式

每年5月份产卵,体长200毫米左右的成熟雌鱼怀卵约2700粒左右,卵黄色,粘性。

主要价值

骨唇黄河鱼为黄河上游特有鱼类,小型经济鱼类之一。

分布范围

骨唇黄河鱼为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青海省龙羊峡以上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白河和黑河。骨唇黄河鱼本是黄河上游及其湖泊中的常见种,黄河上游从青海省境内扎陵湖至出省界皆有分布,四川省甘肃省境内也有分布,但受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特别是水利水电设施的影响,境况堪忧,分布范围相比历史记载明显萎缩,青海省境内主要在黄河龙羊峡上游呈不连续分布,主要分布在干流扎陵湖、羊曲、班多、支流泽曲河。

生活习性

骨唇黄河鱼主要以着生硅藻和昆虫为食。

参考资料

Chuanchia labiosa Herzenstein, 1891.COL.2024-07-26

物种详细信息- Chuanchia labiosa.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7-26

Chuanchia labiosa.Fishbase.2024-07-26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