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郑汝璧

郑汝璧

郑汝璧(1546年-1607年),字邦章,号昆岩、愚公,出生于浙江省缙云县城东门,明代政治人物。他在明隆庆二年(1568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起初担任刑部江西司主事,后来晋升为云南省司郎中。他的政治生涯中,曾在多个重要职位上任职,包括吏部文选司郎中、太常寺少卿、兵部右侍郎等。郑汝璧以其公正廉洁的作风和对国家的忠诚而闻名。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郑汝璧生于1546年,是浙江处州缙云县人,属于军籍。他在隆庆元年(1567年)参加浙江乡试,获得第六十七名的成绩。随后在隆庆二年(1568年)的会试中名列第二百三十五名,最终在殿试中取得二甲第五十二名的成绩,成功进入仕途。

政治生涯

郑汝璧的政治生涯始于刑部江西司主事,经过多次升迁,最终成为了云南司郎中。在隆庆三年(1569年)调任吏部验封司郎中,五年后参与考核地方官员的工作,罢黜了一些不肖官吏。之后转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文选司掌管官员选拔任用,职责重大。郑汝璧对人才的选择与使用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主管者应警惕私心,考虑时势、资历、才能与地点之间的关系。尽管他有时会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非议,但他仍然得到了张居正的信任和支持。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日,朱载坖病危,郑汝璧与其他大臣一同被召入宫中,参与辅佐幼帝。此后,他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强化了政府的监督机制。他还曾担任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并在外调期间表现出色,赢得了皇帝的赏识。

万历年间,郑汝璧的职业生涯经历了起伏。他曾因直言不讳而得罪了张居正,导致职务调动。但在万历五年(1577年)的大计中,他坚持正义,保护了一位贤官免遭贬谪。此外,他还曾因拒绝在考试中徇私舞弊而得罪了张居正的儿子,导致了自己的职务变动。

在家中守孝十二年后,郑汝璧再次被召回朝廷,担任井陉县兵备副使。他积极参与边疆事务,加强国防建设,有效地抵御了外敌的侵扰。他还曾担任山东省右布政使,面对严重的饥荒,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拯救了大量的生命。

晚年生活

晚年,郑汝璧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万历三十五年夏(1607年),他因病请求辞职,获准后在返回故乡的途中不幸逝世。他的贡献得到了认可,子孙也因此获得了荣誉。

著作

郑汝璧一生著述丰富,其中包括《律解》《五经旁训》《仪制》《功臣封爵考》《皇明帝后纪略》《同姓诸王表》《臣谥类钞》《大明律例解》《封司典故》《延绥镇志》以及《由庚堂诗文集》等作品。

纪念

郑汝璧在仙都有多处遗迹留存,其中一处被称为“昆岩洞天”,相传是他开凿的丹室。此外,还有位于仙都芙蓉峡的紫芝山房,那里是他与友人隐居之处,后人称之为铁城书院。这些遗址见证了郑汝璧的生活和文化影响。

参考资料

郑汝璧.ChineseTextProject.2024-11-21

缙云东门郑氏:勤政爱民多惠政 大济苍生传后人.丽水市纪委监委.2024-11-21

郑汝璧.郑汝璧.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