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新理念》是一本于2015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为李斌和徐波锋。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适用于学前教育本科的专业拓展课的教材,具有科普性与实用性的特点。同时本书也可以作为广大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参考读物,可以帮助读者有效的了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理念如何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而改变。

目录

第一章 全民教育

第一节 全民教育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全民教育理念的历史演变

二、全民教育理念的提出

三、全民教育的国际支持

第二节 全民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教育对象的全民化

二、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

三、全民教育的普及

第三节 全民教育的进程与挑战

一、全民教育的进程

二、全民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全民教育在中国的实践与反思

一、中国全民教育的战略地位

二、中国全民教育的成就

三、中国全民教育的反思

第二章 全纳教育

第一节 全纳教育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全纳教育理念的历史进程

二、全纳教育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 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全纳教育的不同诠释

二、全纳教育理念的涵义

三、全纳教育的意义

第三节 全纳教育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一、全纳教育的问题

二、全纳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中国全纳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全纳教育的理论实践研究

二、中国全纳教育的现状

三、对中国全纳教育的反思

第三章终身教育

第一节 终身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

二、终身教育理论基础

第二节 终身教育的特点与意义

一、终身教育的特点

二、终身教育的意义

第三节 终身教育的影响与推广

一、终身教育的概念不断发展

二、各国终身教育法规的制定

三、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中国国终身教育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终身教育的发展

二、中国终身教育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第四章 生态环境教育

第一节 生态环境教育的发展概述

一、生态环境教育的提出背景

二、生态环境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生态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生态环境教育的理念

二、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

三、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

四、生态环境教育的实施途径

第三节 中国生态环境教育发展阶段

一、起步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生态环境教育推广阶段

第四节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反思

一、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三、中国生态环境教育的反思

第五章 女性主义教育

第一节 女性主义运动产生的背景

一、女性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

三、女性主义教育理论的主张

第二节 女性主义的内涵与特征

一、女性主义的内涵与教育的关系

二、女性主义与教育

三、女性主义的特征

第三节 女性主义教育研究

一、女性主义教育方法论

二、女性主义对教育理论的影响

第四节、中国的女性主义教育发展情况研究及启示

一、我国女性主义教育发展与成就

二、中国女性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对我国女性主义教育改革的启示

第六章 生命教育

第一节 生命教育的产生背景

一、生命教育的起因

二、生命教育的意义

三、世界各国生命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生命的含义

二、生命教育的理念

第三节 生命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一、生命教育的内容

二、生命教育的目标

第四节 中国生命教育的兴起及反思

一、生命教育的兴起

二、中国生命教育的研究理论

三、中国生命教育发展的思考

第七章 个性化教育

第一节 个性化教育的历史追溯

一、中国古代的“个性教育”观

二、近代西方社会的“个性教育”观

三、现代的心理学派的“个性教育”观

第二节 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本质

一、个性的定义

二、个性化教育的定义与内涵

三、个性化教育的本质

第三节 个性化教育的诸要素的关系、特征及思考

一、个性化教育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个性化教育的特征

三、个性化教育的理性思考

第四节、中国个性化教育的理论实践研究与

一、中国个性化教育的理论实践研究阶段

二、中国个性化教育的动态

三、中国个性化教育的反思

第八章建构主义教育

第一节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建构主义”的起源

二、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

三、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学说

第二节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建构主义教育的认知观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学习观

三、建构主义教育的师生观

第三节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的反思

一、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体系的挑战

二、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对教师主导地位的挑战

三、对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反思

第四节 建构主义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一、师生观的改变

二、教学观的改变

三、学习观的改变

第九章后现代主义教育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一、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倾向

一、倡导批判性的教育研究理论

二、重视个性的特质及非理性的培养

三、关注教育的情景性、多变性和差异性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变革

一、后现代主义教育的教育观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的变革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中国教育

一、后现代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之比较

二、后现代主义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三、后现代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研究与探讨

第十章 批判主义教育

第一节 批判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批判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

二、批判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批判主义教育理论的流派、理论及模式

一、批判主义教育理论流派

二、批判主义教育理论观点

三、批判主义教育模式

第三节 批判主义教育的特征、目标及反思

一、批判主义教育的特征

二、批判主义教育的目标

三、对批判主义教育思想的反思

第四节 中国批判主义教育的发展、影响及对教育改革的探讨

一、中国批判主义教育的发展

二、批判主义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三、中国批判主义教育对教育改革问题的探讨

第十一章 智慧教育

第一节 智慧教育概念产生与发展

一、智慧教育的产生

二、国际智慧教育的发展现状

三、智慧教育的理论生成

第二节 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

二、智慧教育的界定

三、智慧教育的内涵

第三节 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特征和要求

一、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

二、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

三、智慧教育对教学能力及学习能力的要求

第四节 中国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及

一、中国智慧教育的理论研究

二、推进智慧教育发展的原因

三、中国智慧教育取得的进展

四、智慧教育面临的困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