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深入探索中国经济恢复和国际经济动向,写成《恢复时期的中国经济》一书,1952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主编《中国特区经济》(广州科普出版社1984年出版),和《中国经济特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社会主义价格学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基本介绍

陈肇斌

陈肇斌,(1922-1993)出生于“百岛县”洞头区的大门岛浪潭。

1942年,陈肇斌考上东南联合大学(后改名英士大学),1947年毕业于该校经济系。通货膨胀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的激烈震荡,引起了他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浓厚兴趣。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在上海《大公报》、《财政评论》等报刊上发表了多篇关于通货膨胀、货币金融研究的文章。1948年,写成专著《通货膨胀与中国经济危机》(文化出版社)。

新中国建立后,陈肇斌积极投身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在北京中央财经委员会统计处及编译室国内经济处工作,负责编辑《中央财经通报》、《中国经济简报》等。并深入探索中国经济恢复和国际经济动向,写成《恢复时期的中国经济》一书,1952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3年后,在财经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外国哲学社会科学编辑室担任经济编辑工作,主编过《商业译丛》、《对外贸易译丛》。这期间,他写成《美国控制下的日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3年出版),并与人合著《美国奴役下的日本经济》(华东书局1953年出版)。

1962年,陈肇斌应聘赴暨南大学经济系任教。此后,历任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副教授、教授、研究生导师、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广州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等职。讲授过《社会主义商业经济》、《商业史》、《<资本论>选读》、《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等课程。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下放农场劳动,但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思考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类问题。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进行忘我的工作。他论证了对外开放和兴办特区的客观必要性,深入探索创办经济特区的理论、政策、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模式以及价格改革等课题。承担和主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经济特区综合研究和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主编《中国特区经济》(广州科普出版社1984年出版),和《中国经济特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1984至1987年间,主编《特区与港澳经济研究通讯》(后更名为《特区与港澳经济》),并写成《中国对外开放和沿海发展战略》一书(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价格问题是陈肇斌从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著有《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价格》、《香港市场与价格》(合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社会主义价格学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此外,还著有《开拓国际市场的探索》(深圳海天出版社1990年出版)、《深圳市场大观》(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年出版)等;并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具有影响力的经济论文百余篇。

陈肇斌积极参与全国高校物价教学研究会和广东价格学会的筹备工作,并先后担任全国物价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顾问,广东省价格研究会副会长。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宣布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后,陈肇斌不辞辛劳,奔走于沿海开放城市之间,开展调查研究。为探索对外开放理论和开放城市发展战略,积极参与筹建中国开放城市研究会(后更名为中国沿海开放地区研究会),先后担任副会长、顾问,兼任研究会主办的《开放地区研究》杂志的主编。为研究和促进粤港澳台的经济合作关系,他在有关部门和同仁们的支持下,于1988年创建起经济界、理论界与企业界相结合的广东粤港经济关系促进协会;1991年港澳台未来研究中心又合并到该协会中来,1992年更名为广东粤港澳台经济关系促进协会。他连续被推选为会长。还担任广东省经济特区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学术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经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港澳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文化交流活动,接待台湾省学术界、企业界中上层有关人土,赴港访问有关单位和有关人士,为增进粤港澳台之间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粤港澳台之间经济关系的合作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93年5月28日,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终年71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