栓果菊属(学名:Launaea Cass.),属于菊科的一种植物属,其特点是叶不分裂或羽状浅裂或半裂,边缘通常带有刺齿。总苞片一般由3-4层组成,瘦果形状一致,很少出现压扁现象,顶部截形,没有喙,具有3-6条纵向肋骨。目前,在中国的范围内已经发现了两种栓果菊属植物,而其他两种仅见于文献记载,尚未发现实体标本。
形态特征
栓果菊属的植物形态多样,包括二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或半灌木。叶子可以不分裂或者呈现羽状浅裂或半裂的状态,边缘常带刺齿。头状花序通常是同型的,以舌状为主,数量可能较多或较少,它们可以在茎枝的顶端形成伞房状花序、圆锥状花序、总状花序或是单独的头状花序,有时也会簇生于茎顶。总苞呈圆柱状,总苞片分为3-4层,其中外层及最外层较短或最短,内层及最内层则较长,边缘膜质,且不会呈现出覆瓦状排列。花托平坦,无托毛。所有的花均为舌状,颜色可能是黄色或红紫色,舌状花的顶端截形并有5个齿裂,花柱分枝细长,花药基部附着物呈箭头状。瘦果形状相似,很少压扁,顶部截形,无喙,具有3-6条纵向肋骨。冠毛非常纤细,呈单毛状,颜色为白色,整体可能会脱落或不脱落。
分布范围
栓果菊属大约包含50种植物,主要分布在非洲、南欧、西南亚以及中亚等地。在中国,目前已知有2种栓果菊属植物,而其他的2种只存在于文献记录中,尚未被实际观测到。
下级分类
光茎栓果菊
光茎栓果菊(学名:Launaea acaulis (Roxb.) Babcock ex Kerr)
匍枝栓果菊
匐枝栓果菊(学名:Launaea sarmentosa (Willd.) Merr. et Chun)
代表植物
光茎栓果菊
光茎栓果菊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低矮,高度约为25-35厘米。它的根部粗壮,垂直直伸,呈圆柱状,质地坚硬。这种植物通常没有明显的茎干,而是从根颈或茎基处生长出少量的花葶。这些花葶自中部以下或上部开始分支,形成伞房花序状,分枝纤细,整个葶枝表面光滑无毛。基生叶的数量较多,呈莲座状,形状多样,包括匙形、长卵形、匙状倒长卵形、线形或线状倒披针形等,长度在5-14厘米之间,宽度在0.5-1厘米左右,叶片稍厚,顶端可能呈现急尖、钝或圆形状态,边缘带有细尖齿或浅波状细齿,也可能接近全缘,向基部逐渐变窄,形成短柄或无柄。花序分枝上的叶子很小,极度退化,类似于苞片。所有的叶子两面均无毛。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在葶枝顶端排成伞房状或不规则伞房状花序。总苞圆柱状,长约13-15毫米;总苞片分为3-4层,外层及最外层极小,形状多样,如卵形、三角形或披针形,长度在2-4毫米之间,宽度在0.6-0.8毫米左右,顶端急尖,内层及最内层则是披针形,长约13-15毫米,宽度约2毫米,顶端也急尖;所有的总苞片外部无毛。舌状小花的颜色为黄色,约有14枚。瘦果呈披针形或椭圆形,无喙。冠毛纤细,白色,单毛状,长约8毫米。花果期通常在4月至5月。
参考资料
Launaea.植物智.2024-09-04
南海岛礁植物之十四………蔓茎栓果菊.美篇.2024-12-25
匐枝栓果菊.简书.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