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柄瓜为云南省名优特产。姜柄瓜的嫩瓜、老瓜、嫩茎尖、花苞均可食用,营养丰富,是一种优良的保健蔬菜,是滇中地区栽培面积最大的南瓜。姜柄瓜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因南瓜很少发生病虫害,基本不喷施农药,是一个可以放心食用的安全无公害蔬菜。
形态特征
姜柄瓜植株蔓生,生长势强,主蔓长3-4米、最长可达8米;茎粗1.0-1.4厘米,五棱形,有刺毛;节间长12-13厘米。果实为扁圆球形,纵径7-10厘米、横径22厘米左右,上边缘高出梗蒂部,四周有数目不等的棱沟,棱状突起明显,下部平或呈锅底形,形似花盘,故又称花盘南瓜。嫩瓜绿色或青绿色,老瓜橙黄或黄褐色,肉厚5厘米,肉橙黄色,稍有粉质。单瓜重1.5~2.0公斤,最大可达3公斤。
育苗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的年产量,以及减少大田的管理成本,应该采用营养钵育苗。冬季栽培、早春、春季栽培育苗,应在大棚中进行。4月以后的育苗露地进行。
姜柄瓜种子需晒种1—2天后,播种前先将姜柄瓜种子放在55℃温水中浸泡2小时,捞出冲洗干净,再用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浸泡2小时,清水冲洗,在20-25℃条件下催芽,发芽后播种,播种前营养钵内浇足底水。苗期要控制水分,2~3片真叶时定植。
选地与整地
姜柄瓜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肥沃、中性或微酸性沙壤土为好。冬、春季节栽培应选择有水源、浇水方便的田地,夏、秋季节栽培要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的田地。
冬春季节栽培因这段时期干旱少雨,采用平,夏秋季节是雨季天,采用深沟高畦,以利于排水防涝。做畦要求,畦面及畦沟宽2米。每亩施腐熟农家肥10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作基肥,每畦开两条定植沟,定植前,将肥料施入定植沟中。
定植
当瓜苗长出3—4片叶时即可定植,按株距0.5米,定植在定植沟中。瓜苗移栽前要控制浇水,使土块不易散开,达到保护根系的目的,移栽时注意保护根系,以缩短缓苗期,栽后浇足定根水。移栽最好选择晴天的傍晚进行,傍晚移栽,瓜苗成活率高,生长快,长势好,抗疫能力强。冬春季节栽培,定植后加盖地膜,以利于保持水分和提高地温。
田间管理
1.水肥管理:冬春季节栽培姜柄瓜,就随时保持土壤湿润。夏秋季节,雨水多,土壤含水充盈,空气湿度大,处于持续的干旱,植株表现因缺水而叶片出现萎蔫需要浇水,基本不用浇水,同时要注意及时排涝。瓜秧甩蔓,见雌花形成时,每亩施复合肥20~30公斤、或浇施人粪尿、甲烷水。当侧枝上雌花出现时再次追肥,此次肥以氮肥为主,亩施尿素10—15公斤,促进二级侧枝的生长,以利增加嫩茎的产量。
2.中耕除草:在定植到伸蔓封行前要进行中耕除草,尽量不松动根系,适当向根部培土,使之形成小高垄。随着瓜蔓的伸长,逐渐覆盖地面,就不宜再进行中耕。
3.压蔓和整枝:当蔓伸长至60厘米左右时进行第一次压蔓,方法是在蔓旁边挖1条7~9厘米深浅沟,然后将蔓轻轻放入沟内,再用土压好,生长顶端要露出12~15厘米,高密度栽培的姜柄瓜,基本不压蔓,或仅压蔓1次。姜柄瓜是顶端优势强的植物,在摘心前,一般侧枝不萌发。在第一雌花前5—7片叶处剪去嫩尖,随后侧枝大量萌发,分别在基部和前端选留1—2个侧枝,其余侧枝在伸长到40cm左右时从分枝处剪去。侧枝的雌花前5—7片叶处再次摘心。
4.人工授粉:姜柄瓜开花时期均进行人工授粉,设施栽培,没有虫媒,雨季连续的阴雨,不利于传递花粉和授精,需要进行人工授粉;每朵雄花授粉3—4朵雌花,其余的雄花可以采摘上市销售;授粉要在睛天上午进行,用开放的雄花在雌花柱头上轻轻涂抹,达到授粉的目的。连续阴雨天,在雌、雄花开花的头天将花用小塑料袋套起,雌花授粉后继续套袋3天后去除。
病虫防治
姜柄瓜抗病虫能力强,病虫害相对较少。主要的病害有白粉病和霜霉病,虫害主要是蚜虫。
1、白粉病:受害时叶片或嫩茎出现白色霉斑,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可选用70%粉锈宁700倍稀释液,或硫悬浮剂250倍稀释液,或50%多菌灵500倍稀释液,或退菌特500倍稀释液,或硫黄胶悬剂250倍稀释液,或百菌清600倍稀释液,交叉使用,连喷3—4次。
2、霜霉病:受害时叶片出现网状的白色霜状物,可用64%的杀毒矾400倍液、25%的瑞毒霉1000-1500倍液交替防治。
3、蚜虫:用抗蚜威加杀虫双或菊类农药交叉使用即可防治。
采收
姜柄瓜授粉后,10—15天就可采收上市,一般以瓜重1公斤左右时,于早上采摘,这样,既不过多消耗植株的养分,促进侧枝萌发和结果,又刚好适合人们的购买需求;结合整枝,将整枝剪下来的嫩茎收集、扎把上市;将过多的雄花于开放时及时采摘上市。
参考资料
姜柄瓜无公害栽培技术.知网空间.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