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悬钩子(学名:Rubus salwinensis)是蔷薇目、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省等地,生长于海拔1,800米至2,500米的地区,见于山沟林边。
形态特征
攀援灌木,高达2米;小枝灰褐色,圆柱形,被浅黄色长柔毛和稀疏长腺毛(长达2毫米),疏生钩状小皮刺。单叶,宽卵形或圆卵形,长8—13厘米,宽7—10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上面疏生长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沿叶脉具浅黄色长柔毛,边缘明显分裂,裂片顶端急尖,密被细锐锯齿,侧脉4—6对;叶柄长3—5厘米,被浅黄色长柔毛和稀疏长腺毛并疏生钩状小皮刺;托叶离生,顶端条裂,裂片线形或披针形,疏生长柔毛和腺毛,早落。圆锥花序顶生,长10—25厘米,花序枝开展呈金字塔形;总花梗、花梗和花萼均密被浅黄色长柔毛和稀疏腺毛;花梗长1—1.5厘米;苞片与托叶相似,仅较小;花直径约1厘米;萼筒短,长约7毫米;萼片三角状披针形,长约1厘米,顶端尾尖,常条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在果期直立;花瓣长圆形,长3—5毫米,白色,顶端具齿,无毛;雄蕊多数,无毛,花丝线形;雌蕊无毛,几与雄蕊等长。果实由少数小核果组成,包藏在宿萼内,红色,无毛;核具皱网纹。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范围
怒江悬钩子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省。
栖息环境
怒江悬钩子生长于海拔500米至1800米的山沟林边。
栽培
种植季节
不分南北,气温在0℃以上时都可以栽植,但以春秋两季为好。春季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秋季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为栽植最佳时间。春季栽植的当年有少量挂果,秋季栽植的翌年夏季多数能挂果,第3年进入盛果期,可连续结果30年以上。
盆栽悬钩子属要选用口径30厘米以上的大盆,每盆一株,并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换盆,栽植3年以上的悬钩子要换上口径40至50厘米的大缸,才能保证产量。植株根部要填入足够的基肥,以腐熟的土杂肥为好。
种植方式
悬钩子栽植方式有单株栽植和带状栽植。单株栽植适用于宅旁零星空地栽植,以及分蘖力较弱的黑山莓,单株栽植行株距均为2米;带状栽植适用于大面积栽植,带状栽植的行距为1.5米,株距为0.8米,每亩定植穴555个。北方埋土防寒地区的行距为2.5米,株距为0.3米,每亩定植穴330个。无论是单株栽植还是带状栽植,为了早日形成繁茂的株丛,尽早达到丰产株丛密度,以每穴栽2-3株为宜。
科学栽培
栽前要将苗木的根系在水中浸泡12-24小时,使根系吸足水分以利提高成活率。栽植的要求是深栽浅埋,深栽就是苗木的根系要距地面10-15厘米,浅埋就是在苗木周围30厘米以内,覆土时不要超过苗木原有的土印。深栽是因为每年新生的根状茎随着树龄增长而逐年上移,而下边的根系会逐年老化,为保证树体的正常生长,要深栽。浅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缩短缓苗期,提高成活率。
悬钩子属春季栽植后,由于植株的营养中心在地下根部,而不是地上,一般需要1-2个月的时间才能抽出基生枝,这是悬钩子与其他种类果树不同的特殊性,所以调查悬钩子的成活率宜在栽后2个月进行。秋栽后,悬钩子的根系在土壤结冻前已恢复生长,而地上部分芽体进入休眠状态不萌发,这样不仅提高了成活率,而且为第二年的快速生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悬钩子秋植的成活率要比春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