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hour)是一个时间单位。根据国际单位制,一小时等于3600秒,或者60分钟,或者1/24天。小时在人类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用于度量时间,例如一天中的时刻。小时不是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而是与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相协调的辅助时间单位。小时的定义最初是根据夜晚或白天的1/12来确定的,但由于季节和纬度的变化,这种不等长的时间单位在现代已经被平均太阳日的1/24所取代。小时的长度在长期的地球自转变化中不是恒定的,因此最终与原子或物理秒的定义分离。在现代度量系统中,小时被定义为3600个原子秒。然而,在罕见的情况下,小时可能会包含一个正负闰秒,使其看起来持续时间为3599或3601秒,以保持UTC(UTC)与UT1之间的差距在0.9秒以内。
相关换算
1小时hr(h)=60分钟min(m)=3600秒sec(s)
小时的由来
中国古代用“铜壶滴漏”的方法来计时,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与西方钟表的两个钟点。当钟表由西方传入中国后,人们把中国的一个时辰叫“大时”,而把西方的新时间一个钟点叫“小时”。后来,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逐渐消失,而“小时”一直沿用至今。
中华民国成立以前,采用十二地支计时,地支既表示年、月、日,也表示时,将一天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采用公元记年、月、日、时,同时又保留中国的阴历,公元记时,把一天分成24个时辰,比传统的十二个时辰小一倍,故称之为小时。
1.幼年或少年时候。
2.时间单位。我国古代每天分十二时﹐以十二地支依次标记。至近代每时又分为二﹐适与国外每天分二十四点钟相合﹐故沿称现行二十四分法之时为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