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志》是一部详细记录武城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气候等方面情况的志书。自明朝嘉靖年间首次编纂以来,经历了多次增修和重修,截至民国时期共有七次修志活动,现存六部。
历代修志
明朝
- 第一部《武城县志》编纂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由时任县知事尤麒主持。明隆庆三年(1569年),金一贞再次对《武城县志》进行了增修,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修订稿未能得到妥善保存。
清朝
- 第二部《武城县志》是在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完成的,由县知事房迈达在战乱之后重新整理旧志,并邀请当地绅士补充遗漏的信息。
- 第三部《武城县志》是由骆甸方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负责重修的。
道光年间
- 第四部《武城县志》由厉秀芳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编修。
光绪年间
- 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萨承钰监督编纂了《武城县乡土志略》,这是武城县的第一部乡土志。
民国初期
- 最新的一部是民国元年(1912年)由王延伦编纂的《(增订)武城县志续编》。
新志特点
新版《武城县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4月,历时十年,最终于1992年8月定稿。在这期间,搜集到了超过600万字的县志资料。新志的时间跨度从1840年至1985年,某些内容根据需要向上追溯或向下延伸,其中大事记一直延续至1991年。全书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居民、人物和附录等十二个部分。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武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与河北省接壤。春秋时期属于晋国领土,战国时期归赵国管辖。由于地处赵国边境,为了抵御齐国的侵袭,修建了城墙和堡垒,因此得名武城。西汉初年设立东武城县,隶属于冀州刺史部清河郡。西晋太康年间去掉“东”字,正式称为武城县,名称沿用至今。全县总面积约为748平方公里,属于黄河流经形成的华北平原一部分,地形呈现西南向东北倾斜的趋势。东北部有卫运河流域最大的滞洪区——恩县洼滞洪区,面积达301平方公里。历史上,这一区域曾在1954年、1955年、1963年三次成功滞洪,有效地控制了运河洪水,保护了津浦铁路、天津及下游地区的安全。
自然条件与行政区划
武城县处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1985年,该县辖区包括三个镇和十二个乡,总人口为327,224人,少数民族人口不到3,000人。武城县从传统的农业县转变为工农业并重、多产业协调发展的地区。1983年,武城县成为全国首批实现农业总产值翻倍的四个县之一。1985年,不仅成为德州地区的粮食高产区,还成为了全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此外,酿酒、造纸、棉纺织、地毯制造、化学工业等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玻璃钢产品的生产,使得武城县在1988年成为中国首个获得“玻璃钢县”称号的地方。武城县通过整合资源,建立了多个龙头企业,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工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0.36亿元增至1978年的1.08亿元,再到1988年的6.05亿元。
文化与特产
武城县历史悠久,孕育了许多知名人士,如东汉时期的崔琰,明代的王道、董伦、王士嘉,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刘黑闼,以及参与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的王金铭。当地的传统文化项目如地毯编织、抽纱、肉类养殖与加工、林业产品、工艺美术等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武城县的特色产业包括玻璃钢制品、男工地毯、工艺美术蜡、飞鱼牌油灰刀等,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享有盛誉,而且已经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资料
武城县志.武城县志.2024-11-12
武城县志.武城县志.2024-11-12
状元之乡武城县:除了古贝春,你还应该知道以下著名古迹.百家号.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