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非(原名董飞,1989年春天生于河南夏邑县马头镇)是大陆蓝星诗社的主要成员之一。15岁开始写诗,作品曾在《诗选刊》《散文诗》《中国诗歌》《山西文学》《河南作家》《佛山文艺》《文学与人生》等多种刊物上发表。他的人和作品受到美籍华裔著名诗人马为义、台湾著名诗人向明等前辈的好评。

人物简介

董非,本名董飞,1989年春天生于河南省夏邑县,现就读于河南某高校。“蓝星诗歌论坛”主要成员之一。15岁开始写诗,作品散见于《诗选刊》、《山西文学》、《河南作家》、《文学与人生》等多种刊物,入选《语文报·大学人文》2008年中国大学生诗歌年展,《原音》中国80后诗歌大展。其著名诗句“时光的砂轮打磨着我褪色的青春/ 物质的传送带又把我从黎明运送至黑夜”被称为一代人的“青春悲歌”。其人与作品曾受到美籍华裔著名诗人马为义、台湾著名诗人向明等前辈好评。2008年末入选新浪读书、搜狐读书等媒体主办的“2008年度中国80后文学排行榜”,位居“2008中国80后诗人榜”第五,受到国内多家媒体报道。2009年3月个人写作事迹受到《京九晚报》(深读)专版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受到读者热评。同年末获得“河南省青年新锐诗人奖”。

有关董非的2则评论:

董非的诗歌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直面80后所面对的现实语境,并且试图说出他们那一代人的“诗意的思想”。我为他的这种明智的诗学选择与写作路向而高兴。因为他没有被铺天盖地的后现代所蛊惑,而是认清了我们的国情是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杂共生。质言之,董非的诗歌是一种建构性很强的诗歌。而这正是我们诗歌未来应该走的路子。

——杨四平(著名诗歌评论家、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为近乎90后的年轻人,可贵的是他细腻的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对底层生活的关注。诗歌犹如电影的分镜头,表达着眼前世界和回忆,深有寓意地表达出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样的创作心态很可贵。作为年轻的诗人,我知道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也深切地理解,此刻成功对他的意义。我相信凭借他勤奋的努力和好学谦虚的精神,成功对他将是必然。我在远方为他祝福!

——马知遥(著名诗歌评论家、文学博士、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

董非诗歌2首:

《火车穿过北方的麦田》

火车穿过北方的麦田

像穿过我童年的记忆

我目睹着窗外麦子的成熟

车厢里塞满了返乡的农民工

我想起了瘦弱的故乡

想起了更多的村庄与农民

我发现自己

突然爱上了车厢里的那股陌生

这是五月末的一天

火车穿过北方的麦田

像穿过我十九年来的宿命

周围的风一一翻开

我午后的青春细节

《在这个城市我听见一只斑鸠在鸣叫》

我愿意花一个夜晚

说出整个夏天的秘密

然而

一只鸟的鸣叫在这个城市是困难的

我想像不出

它需要穿过多少条道路、栅栏

林立的楼群

它的声音

需要穿透多少张铁丝网状的防盗窗

以及内心的隔音玻璃

盛夏时节,在这个城市

我听见一只斑鸠在鸣叫

它的叫声

先是将我与这座城市一阵阵刺痛

然后是这个夏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