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外彗星,又称太阳系外彗星,是指在太阳系之外,环绕着其它恒星的彗星。第一个系外彗星系统是在1987年发现的,它环绕着绘架座β(老人增四),一颗非常年轻的A型主序星。截至2013年1月7日,已经发现了10个这样的系统。天文学家使用德州麦克唐纳天文台2.1米的望远镜发现了最后的6个彗星系统,这些系统中的彗星都是最近才检测到的。所有的系外彗星都环绕着非常年轻的A型恒星,这些恒星包括鲸鱼座49(HD 9672)、狐狸座5(HD 182919)、仙女座2、HD 21620、HD 42111和HD 110411。
系外彗星的研究与行星形成理解密切相关。天文学家巴里·威尔士(Barry Welsh)对这种关联进行了描述:“星际尘埃在重力的影响下成为小滴,这些小滴继续成长成为岩石,岩石结合在一起成为更大的个体-星子(微星)和彗星并且在最后,会成长为行星”。
基本介绍
迄2013年1月7日,总共已经发现了10个这样的系统。
天文学家使用德州麦克唐纳天文台2.1米的望远镜发现了最后的6个彗星系统。在检测用的望远镜中,发现暗淡的吸收线,被发现夜复一夜的变化著,因此天文学家认为这是"起源于撒向母恒星的彗星,因为被加热而产生大量气体云造成的"。所有的系外彗星都是最近才检测到的-换句话说,"鲸鱼座49(HD9672)"、"狐狸座5(HD182919)"、"仙女座2"、"HD 21620"、"HD 42111"和"HD110411"-被环绕的都是非常年轻的A型恒星。
系外彗星连结了研究人员对行星形成理解的重要环结。天文学家巴里·威尔士(BarryWelsh)对这种连结做了如下的描述:“星际尘埃在重力的影响下成为小滴,这些小滴继续成长成为岩石,岩石结合在一起成为更大的个体-星子(微星)和彗星并且在最后,会成长为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