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王陵,地理位置今苏州市城西部的诸石质山顶部,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用途陵墓,春秋时,吴国在无锡、苏州一带建都至少历25世。除姬泰、仲雍、阖闾外,其余国君均葬在无锡与苏州城郊。
陵墓简介
1994年至1995年,在苏州西北12公里的吴县浒墅关镇西北1o5公里的真山发掘出一座吴王陵,这是一座石质山丘,海拔76o9米,山峰及两侧山脊有57个土墩,分别为春秋、战国及汉代墓葬。最大的一座位于山顶,墓穴挖掘在岩石面上,上面再封土,实测封土东西长26米,南北宽7米;底东西长70米,南北宽32米;高8o33米。墓穴东西长13o8米,南北宽8米,深1o8米。墓内双双棺已朽,早年被盗,未见青铜器,但出土玉、石器文物仍达12573件之多,其中有玉覆面和玉、石制礼器,但以装饰品为主。玉制装饰品达11262件。还有原始瓷器、陶器、漆器。墓内出土贝币达数千枚,完整的就有1160枚。据出土文物形制研究证明,此墓葬属于春秋中晚期,正当吴国在苏州市建都时期,尽管墓主不明,但据墓葬规格、位置及出土文物巨大数量判断,这是一座吴王陵。
挖掘过程
宝山是座海拔仅20多米的小山,位于阳山西侧,又名阳抱山或铜顶山。这么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却有丰富的文化遗存。1983年,江苏省苏州市的考古工作者曾在此发现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
2001年4月,为配合苏州绕城高速公路建设而进行的考古调查中,考古人员根据宝山区山顶封土及其形态等,确认这里另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墓葬。9月起,由苏州博物馆和吴中区文管会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一座被盗过的寻常古墓
宝山古墓说来并不稀奇。墓呈长方形,坐东朝西。墓上封土成覆斗状,封土顶部长25米,宽12米;底部东西长60米,南北宽40米;封土厚4米多,采用了春秋时先进的版筑技术,两边夹版,中间一层层地加上泥土和石头夯筑而成。墓室长11.3米,宽5米,深4.5米,为长方形石穴墓,西侧有长16.7米、宽3.5米的斜坡墓道。
此墓早有盗掘者光顾过。墓中棺椁不知所踪。墓室里留下一把青铜凿,长12.5厘米,宽4.5厘米,凿两侧弧形向外挑起,呈“风”字形,是典型的越国青铜凿。墓道里,则有越国黑皮陶双耳汲水罐及一只泥质陶的杯子,两者皆应为战国时期的越国盗墓者所遗留。盗墓者没有留下多少随葬品:两组原始青瓷器,均为官窑烧制,胎薄精致、釉色均匀、器型规整,无盖。一组是8件原始青瓷罐,大的有4只,直径18厘米、高17厘米;最小的一只,直径3.8厘米、高3厘米,仅一只乒乓球大小。另一组为原始青瓷扁碗,共5只。这些礼器原放于棺顶,在盗墓后泥土塌方的“灭顶之灾”中,仍有两只碗完整地保存下来,足见其烧制的火候到家,也有重要的考古价值。这些淡青色青瓷器在当时就十分珍贵,一座墓中放有两套陪葬,可见墓主身份的尊贵。
墓中另一重要发现是由珠子及玉管等组成的玉敛葬。玉管为脂玉质地,玉管外壁遍布虎斑纹、蝌蚪纹、8字纹,长16.5厘米,直径0.8厘米,中孔孔径0.6厘米。紫水晶珠呈腰鼓状,晶莹剔透的水晶中含有鲜亮的紫罗兰色彩。另有大大小小数十颗绿松石珠,小如菜籽,大若兵乓球。此外,还出土有青铜箭镞、青铜剑残部、黑皮陶纺轮等。
在墓室底部,发现人的头骨与肢骨,似为成年男性。为防止墓主尸骨受潮腐烂,墓底铺有一层长11.3米、宽4.5米、10厘米厚的木炭。这种考究的安葬,也是推测墓主身份的旁证。
疑团重重
虽然古墓已在早期被盗挖一空,但从墓冢规模、型制及墓中残存的文物看,宝山墓超过了几年前苏州市发掘的真山王室大墓。专家由此推测,东渚镇宝山墓当为春秋王室大墓。它也是目前苏州考古史上出土的最大的墓葬。
因为宝山墓的发现,考古人员认定,在苏州古城西部山区存在一个吴国王陵区。种种迹象表明,宝山墓主极有可能是春秋末期的某位吴王。而据史载,寿梦南迁之吴,经诸樊、余祭、夷昧、僚、阖闾,到夫差亡国,先后共七位吴王,春秋晚期只有阖闾、夫差两位吴王。然而,据记载,阖闾曾用铜棺下葬,但埋葬地点史界历来认为是在虎丘。而夫差当年兵败阳山,拔剑自刎,后被越王派一二兵卒草草埋葬,不可能享有如此规格的大墓。那么,此墓主人究竟是何人,尚待深入考证。
江苏省吴文化协会、考古协会副理事长钱公麟认为,宝山大墓内,有吴国传统的器物,如珠襦、盖罐,而且墓葬结构为深的“甲”字形墓,显然是吸取了中原诸国文化精华,形制比起真山、树山大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用木炭铺底,长墓道两侧有排水沟。该墓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背靠阳山,面朝太湖,大有君临一切之势。苏州市市文管会办公室副主任尹占群认为,宝山古墓尽管出土东西不多,却有着较高的价值:进一步确认了苏州考古界的一个推断,即吴国王陵区在苏州西部山区;为研究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打开了新的研究空间。
只有拿出有说服力的佐证,才能最后变推测为结论。但愿吴国王陵之谜会早一天大白于天下。